走进位于园区一隅的科翔股份钠能产业园,这里有广东首个落地的8GWh钠离子储能电池项目,项目从签约到落地建设仅用3个月。今年以来,仅大亚湾开发区重点推进建设的新型储能项目就有39宗。
“项目建成后,将有利于推动公司业务多元化发展,进一步壮大大亚湾新型储能产业规模。”谈及项目未来的发展,广东科翔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晓蓉充满信心。
在惠州,不仅新型储能等新兴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发展加速,在促进产业园区绿色循环安全发展上,也是动作频频。
绿色赋能发展,“双碳”引领未来。“绿色低碳安全发展标杆”是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惠州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赋予惠州的四个战略定位之一,明确提出惠州要加快推进产业绿色化发展,探索创建低碳园区,完善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园区本质安全和应急救援水平,促进绿色低碳安全发展。
如今,在国家、省的顶层设计中,惠州定位、方向已明确。接下来,该如何站在更高起点上坚定不移向“绿”而行,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碳”寻高质量发展密码,锻造新质生产力,值得期待。
惠州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碳”寻高质量发展密码。这是中广核惠州港口海上风电项目。
●绿色产业
谋划建设新型储能特色产业园区
在惠州市德赛电池有限公司惠南工业园展厅,用户储能、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等产品应有尽有。4座储能集装箱化身大型“充电宝”,夜间蓄电、白天放电,帮助企业节约电费,助力电网削峰填谷。
当前,惠州正瞄准新型储能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应用场景为牵引,加大产业项目引进和应用场景开发建设力度,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持续快速提升,应用场景在各行各业加快落地。
在惠州,像惠南工业园、德赛电池这样的园区或企业,通过建设运营“储能、光伏+”综合能源系统,实现节能降耗、降本增效的案例越来越普遍。
据初步统计,目前纳入全市建设管理清单统计的新型储能电站项目已有157宗。惠州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入选“2024中国百强产业集群”,是广东省唯一入选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的城市,并以应用场景为牵引,加速推进科研“最初一公里”和“关键变量”,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加快迈向全国第一方阵。
《意见》提到,提升新型储能产业综合竞争力。其中包括支持惠州发展新型储能产业,谋划建设新型储能特色产业园区;支持储能在产业园区、数据中心等场景应用;争取纳入国家新型储能试点示范;支持培育高端能源装备制造业,规划发展核电下游产业等方面。
为促进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早在2023年7月,惠州就发布《惠州市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从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培育壮大产业规模、推动新型储能场景应用等方面予以支持,努力把惠州打造成为国内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高地和粤港澳大湾区新型储能应用示范城市。
基于新能源电池、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配套优势,积极争取布局新能源专用车、商用车等制造业企业及相关装备制造业,从而带动汽车产业链发展,力争形成突破性增长。同时,积极发展氢能源产业和固态电池、液流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培育新的产业机会。
固态电池被视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固态电池若进入扩产阶段,生产设备将成为最先受益的环节之一。2022年以来,位于惠州的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陆续为清陶能源提供电芯装配线、化成分容、激光模分一体机、激光焊接机等设备,主要设备已完成交付,部分已验收。
“公司具备生产固态电池生产线相关设备的技术方案,并具有单机/整线设备的交付经验。”利元亨有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公司研发投入占企业营收的10.61%,全面覆盖圆柱、软包等技术路线的全工序制造流程,并积极拓展固态电池、钠电池等新型能源研发量产,在行业周期变化中不断拓展新业务场景,力争在锂电行业技术革新的潮流中抢占先机。
“长时储能技术是新型储能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天寿认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要促进新型储能多元化发展,支撑多能互补能源体系建设,通过技术创新突破储能瓶颈,是抢抓产业机会的关键。
●绿色制造
企业向“绿”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
绿色制造不仅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高效益的现代化制造模式。
位于仲恺高新区的亿纬锂能是全球锂电池的头部企业。近年来,亿纬锂能利用园区屋顶资源、地面停车场资源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建成20兆瓦光伏电站,年二氧化碳减排量1.6万吨,相当于种植93万棵树。
与之同时,伯恩光学(惠州)有限公司专门建设了十余座污水处理设施,通过实施“中水回用”工程,将污水处理后变为指标合格的中水,输送用到生产线上再利用,既实现了减排,又节约了水资源。
不仅企业,园区也在探寻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在大亚湾石化区,石化企业产生的二氧化碳废气,经过一系列压缩、净化、液化提纯后,做成了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以及副产品干冰,广泛应用于可乐、雪碧等产品,不仅解决了大气污染问题,还提升了废气的经济利用价值,企业效益实现“1+1>2”。
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惠州越来越多企业以绿色、低碳为发展主题,完善绿色制造体系,紧密围绕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产品开发、能源再利用等可持续发展方向,加快推进生产线自动化、智能化,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探索出一条生产经营与绿色低碳发展和谐共生之路。
园区、企业的绿色发展之路,正是我市全力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持续在节能、降耗、增效等方面下功夫,引导企业向“绿”转型,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不断催生发展新动能,让绿色低碳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为鼓励企业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我市在全省率先提出支持绿色制造品牌创建,通过财政资金引导企业创建国家绿色制造示范,对新获评级国家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分别给予一定资金奖励,持续关注企业绿色制造水平和效益,使其真正实现节能降碳、减污增效。
同时,持续推动数字化绿色生产,大力开展绿色低碳产品创新、绿色工厂提质发展、绿色供应链协同、绿色园区建设等行动,建设一批绿色工厂,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能效“领跑者”企业、水效“领跑者”企业。
据统计,惠州2022年、2023年共完成47家重点用能工业企业节能诊断服务工作;大亚湾石化区、仲恺高新区2个园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34家,开发绿色设计产品286种,创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家,绿色制造名单数量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2024年,将推动5家以上企业列入国家绿色制造品牌名单,推动60家以上企业实施自愿清洁生产审核。
接下来,我市还将持续推动企业实施绿色化改造升级,推进数字技术与生产设备、工艺流程深度融合,推广“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解决方案,赋能生产过程节能减排,实现降本增效、绿色低碳发展。
“在新一轮竞争中,惠州要提前将‘双碳’战略布局好,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方能行稳致远。”中国化工学会会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会长、惠州市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纪红兵认为,绿色低碳是国家下一轮发展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无论国际国内都面临这一趋势,因此惠州必须以绿色低碳科技赋能经济绿色转型,迈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
惠州加快推进产业绿色化发展,探索创建低碳园区。这是博罗智能装备产业园。
●低碳园区
计划全面实施“能效领跑者”计划
2017年,大亚湾石化区获评第一批国家级绿色园区,这是全省当时唯一入选的园区,这背后离不开“绿色规划”引领。自大亚湾确立发展石化产业起,石化区便坚持高标准统一规划,重点突出安全、绿色、一体化发展。
其中园区总体发展规划环评专门编制了碳减排专篇,明确提出打造绿色低碳园区,到2030年,整个园区年碳捕集封存量将达到410万吨,接近当前碳排放总量的20%,实现低碳园区发展的初步目标。
为了“将绿色坚持到底”,大亚湾石化区严把项目准入关,抬高门槛精准招商,重点把能耗要求作为招商引资和增资扩产的硬条件、硬约束,引导能耗指标要素向低能耗、高工业增加值的优质产业项目倾斜。
例如,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一期项目装置单位产品能耗、中海壳牌三期乙烯装置的单位产品能耗均优于乙烯行业国内标杆水平,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近年来,惠州市提出打造绿色低碳园区,全面实施“能效领跑者”计划,推进“无废园区”“无废工厂”建设,支持企业开展节能降碳改造,推动石化企业碳捕集利用及封存技术应用,加快完成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
这与《意见》中探索建设低碳园区,大力发展二氧化碳综合利用技术,加快推进大亚湾石化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及封存(CCS/CCUS)集群项目建设等举措不谋而合。
目前,惠州市正积极稳妥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有序推动重点行业实施碳达峰行动,鼓励具备条件的行业和企业率先实现碳达峰。
如何继续推动低碳园区提质增效?“工业企业节能降碳、追求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成为当前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举措。”广东中益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益民建议,数字化、智能化是推动产业升级和变革的重要技术手段,可以使园区企业运行设备更加安全、高效和节能,这是企业技术改造的主要方向。企业必须在前期建设的设计选型阶段,就要充分考虑设备整个生命周期的运营能耗、成本问题,从而真正实现节能降耗。
●本质安全
把好源头关全力筑牢发展“安全网”
安全之责,重于泰山。驾车进入大亚湾石化区大门,马上就能感受到管理的严格和智能化:车辆智能管理系统迅速识别车辆信息,安保人员严查严防车辆和人员是否违规入园;人脸识别系统对入园人员进行管控……
2012年起,借鉴新加坡裕廊岛封闭式管理的做法,大亚湾石化区实施封闭式管理;2014年,石化区成立以公安为主体的专职管理机构,利用围网将园区与外界隔离,24小时不间断巡逻防控;2018年,启动“智慧园区”项目建设工作,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安全、环保、应急、能源一体化“智慧园区”管理系统。
为从源头上把好安全关,石化区从项目准入方面提高门槛,制定了“招商图谱”,实施由15项量化指标组成的投资项目评估体系,打造“优等生俱乐部”。同时,落实安全环保“一票否决”制,严格实行安全准入、退出制度,切实把好安全生产源头关。
在强化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上,大亚湾石化区建有2000平方米的24小时应急值守的应急物资库,储存有灭火、堵漏、洗消、防护等百余种应急器材、物资。2014年建成全国首个国家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不断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目前,石化区拥有1个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惠州队、1个海陆消防站、2个特勤中队、6个企业专职消防队。通过定期开展情景构建桌面推演、“双盲”演练,不定期开展紧急拉动式实战演练,应急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随着一个又一个大项目落户,大亚湾石化区发展迎来全面提速。惠州也在通过认真学习全国各地先进做法,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筑牢安全风险防控的“四梁八柱”,抓实抓细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力争把大亚湾石化区打造成世界一流安全发展示范园区。
如何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意见》提出,支持惠州提升石化园区安全风险监控能力,健全监测预警体系。鼓励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推动高危工艺企业开展全流程自动化控制改造试点,加强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和工业互联网安全建设,提升企业安全风险管控能力。加强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惠州队救援能力建设,强化基地建设,提升事故灾害处置能力。
近日,惠州市安委会印发了《惠州市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提出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九大行动”,明确要结合实际制定开发区、高新区、工业园区、化工园区等重点区域安全生产禁止和限制类产业目录,严格准入,强化重大安全风险源头管控。
“目前,化工园区安全整治提升面临的挑战主要有规划统筹理念不强、制度建设实效不佳、企业入园门槛不高、封闭管理运行不畅、持续工作韧性不足、技术管控效果不佳、基础配套保障不足、功能布局定位不清、监管力量配备不强等问题。”针对提升园区本质安全水平的问题,应急管理部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张洋杰提出三点思考:一是省级层面应细化指导内容和要求;二是市县级层面应提高具体实施工作力度;三是园区层面应树立系统整治工作理念。
不只大亚湾石化区,在惠州新材料产业园,不仅严把建设项目安全审查关口,从严审批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还重点对涉及危险化学品“两重点一重大”化工装置、储运设施按规定配备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泄漏检测报警装置、紧急切断装置、自动化控制系统、安全仪表系统等进行严格把关。
同时,按照规定开展园区整体安全风险评估,对入园企业进行安全风险分级和管控,建立健全了安全监管和应急救援电子信息平台,从而实现对园区重点场所、设施的实时监测、动态评估和自动预警,全面提升园区本质安全水平,保障园区健康安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