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重点产业集群

发布日期:2024-06-14  来源:福建省人民政府

核心提示:瞄准产业前沿,这场专题协商新潮澎湃核心提示:我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做大做强重点产业集群为何如此重要?又该从何处
瞄准产业前沿,这场专题协商“新”潮澎湃

核心提示:我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做大做强重点产业集群为何如此重要?又该从何处发力?12日,省政协2024年度首场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聚焦“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重点产业集群”开展协商议政。会上,9名政协常委结合调研思考作专题发言,政协委员、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与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与分组讨论。

(一)

新型工业化,是近几年的高频热词。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去年9月首次召开的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对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全面部署。如今,放眼全国,各地都在抢占先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然而,系统工程也需找准发力重点和抓手。为此,这次专题协商会进一步缩小视角,聚焦做大做强重点产业集群开展讨论。

关于加快产业发展,我省有基础、有优势,更有来自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和期盼——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亲自擘画新福建宏伟蓝图,将“产业优”作为重要内容。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要求福建发挥多区叠加优势,“不断探索新路,吸引优质生产要素集中集聚,全面提升福建产业竞争力”。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又提出“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进步”的殷切期望。

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是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近年来,福建牢记嘱托、接续奋进,在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上“满格”发力。截至去年底,全省共有20个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5个产值超3000亿元产业集群,4个国家级和17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1个国家级和18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宁德动力电池、厦门电子信息、晋江纺织鞋服、福州纺织化纤、泉州机械装备、泉州建材家居等6个产业集群入围全国民营经济百强产业集群。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号角吹响后,我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意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发布全国首份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白皮书,释放出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的鲜明信号。

省政协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对省委关于推进我省新型工业化的部署安排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协商,可谓紧扣中心、服务大局,正当其时。

(二)

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我省重点产业集群?为了厘清症结,有的放矢,年初以来,省政协课题组先后赴省内多地以及安徽、四川等省调研考察,实地走访企业和商会组织,听取政府有关部门和部分企业家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

调研报告显示,我省产业集群在转型升级、创新支撑、主体融通发展、构建集群生态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这些观点得到了在场委员的认同,大家围绕相关话题展开了“头脑风暴”。

值得一提的是,“集群思维”贯穿了协商始末。与会委员认为,产业集群发展要变“单打独斗”为“协同攻坚”,避免“集而不群”。

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以“链主”带动“全链”十分重要。会上,全国政协常委、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世忠从运动鞋服产业入手,介绍了安踏作为“链主企业”的经验。

“提高产业链供应链整体质量,才能真正带动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丁世忠介绍,安踏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建立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供应商认证、认可的质量赋能矩阵,已累计为运动鞋服产业链培养质量认证人员超2400名,认证实验室超250家,带动整体行业质量水平提升。

坚持抓大育小,是委员们达成的共识。大家认为,要在培优育强龙头企业的同时,推动中小企业“卡位入链”,加快构建以“链主企业”为牵引、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为中坚、创新型中小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生态。

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对于我省而言,数字福建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具有基础优势。激活数字新动能,培育新质生产力,成为委员现场热议的话题。

省政协常委、数字中国研究院(福建)院长宋志刚建议,加快构建一体化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切实降低数字化转型门槛,并抓住“以旧换新”政策机遇,推动集群企业对传统非智能化设备及生产工艺流程等进行“智改数转网联”。

针对委员们的建议,省工信厅表示,下一步将以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为关键底座,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为契机,加快数字技术在制造业大规模普及应用。

(三)

和以往相比,此次会议对协商形式作了调整优化,增设分组讨论。当天下午,委员们围绕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数字化转型、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四个主题,与有关部门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互动。

向“新”求“质”,在协商现场的呼声极高。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不少委员认为,当下全国各地都在向“新”而行,呈现你追我赶的态势,福建加大科技创新能力,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抢占战略制高点已迫在眉睫。

锂电新能源产业是福建新兴的优势产业。省政协常委、福建时代星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世霖在工作中观察到,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驶入快车道,亟需发展新动能。为此,他建议我省开辟储能应用新赛道,由新型储能平台企业牵头搭建“光储充检”新型研发机构和产业创新企业家协会,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激发新能源产业新动能。

链式创新,协同发力。委员们认为,要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以市场为导向,瞄准“卡脖子”难题,打造龙头企业牵引、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引导上下游协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从“优”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生态,是党委政府面对的一道“综合考题”,涉及多方位、全链条。

产业集群“枝繁叶茂”,少不了金融“活水”浇灌。省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陶以平建议,要强化精准“滴灌”,比如,针对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用好“技术流”“投资流”等科创评价工具,加大中长期资金投入;针对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健全扶小微、广覆盖、低成本的融资保障体系。

产业园区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阵地。发展生态优不优,从产业园区可以一窥。“目前我省部分产业园区仍存在同质化竞争、土地低效利用问题。”省政协常委陈敬辉建议,加强省级层面统筹,优化园区布局,引导差异化发展,同时加快盘活园区土地等资源要素,健全低效用地退出机制,推动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提高土地“亩均效益”。

一次专题协商,也是凝聚共识、汇聚合力的过程。乘势而上,攀高向优,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我省定能抢抓机遇,打造出更多具有福建特色、有较强竞争力的重点产业集群,实现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跨越。(记者 郑雨萱 苏依婕)



发言摘登

多措并举 加快推动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

省政协常委、数字中国研究院(福建)院长 宋志刚

我省应充分发挥数字福建建设和我省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优势,加大力度全面引导和推动产业集群开展数字化转型。建议:

一、系统性开展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规划与人才培养,全面提升集群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意识和能力。

二、加快构建一体化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切实降低数字化转型门槛;引导各类金融机构设立以旧换新的专项贴息、低息中长期贷款、探索开展产线设备融资租赁等增值服务,全面推进我省集群企业设备换新、机器换工、生产换线、产品换代。

三、出台奖补政策推动各类集群企业开展数据要素合规、安全体系建设和有价值的数据资源入表;探索开展公共数据与集群企业数据融合的数据应用场景创新;探索开展企业数据资产增值运营,以数据赋能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



坚持创新引领推动产业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 丁世忠

我们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确保关键产业和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

第一,以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针对性地制定产业政策,引导传统产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打造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创新升级、更新换代。

第二,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建议提供财政支持和奖励措施,鼓励企业投资质量管理和技术创新,参与制定国内外行业标准,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第三,更好地支持中国企业出海发展、提升中国品牌国际影响力,反向推动国内产业做大做强。建议建立政企合作的权威信息分享机制,鼓励企业将自身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发挥民营企业主体作用 做强做优战略性新兴产业

省政协常委、省工商联党组书记 陈晞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百强企业中民企占比68%。为此建议:

一、突出招大育强,加速优质企业集群化发展,坚持“培育+引进”双轮驱动,切实抓好龙头企业招引、“专精特新”倍增、单项冠军培育等重点工作。

二、做强产业集群,构建配套协作能力强的产业生态,推广“政府+链主企业”合作管理模式,鼓励龙头企业订单本地化,形成以链主企业“头雁引领”、核心供应链就近配套、上下游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的产业生态体系。

三、优化服务保障,营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发展环境,绘制差异化产业链图谱,制定专门化主导产业扶持政策,加速形成包容审慎的适应性监管体系,打造产业集聚和产城融合的复合型产业社区,形成“政务服务+产业生态服务+专业社会服务”的协同体系。



以产业园区“四化”建设为抓手 推动新型工业化

省政协常委、省制造业数字化设计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姚立纲

产业园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阵地。建议从标准化、专业化、数字化、市场化四方面发力,建设运营“质优”产业园区:

一、以提升亩均效益为导向,完善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办法,推动标准化园区建设。

二、发挥国资国企作用,推动专业化园区建设。

三、重点针对我省优势制造业及特色园区,加大资金、规划、技术支持;进一步发挥产业园区链主企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打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应用场景,带动产业园区企业数字化转型。

四、把握国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契机,推介一批符合国家标准的好设备、好产品,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探索采取集中带量采购的方式,推动行业内企业市场化合作,进一步降低企业采购成本。



推动石化产业延链补链 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省政协常委、民建省委会副主委 林向凯

石化产业作为我省主导产业之一,是我省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速新旧产业动能转换的重要力量。为此建议:

一、强化要素保障,加快出台我省石化园区建设标准和认定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鼓励石化企业通过委培、联合办学等方式,加快技术工人培养。

二、完善产业链条,加快我省现有炼油装置提升改造,推进石化与锂电产业耦合,加大我省石化产业紧缺试剂、高纯溶剂等产品企业引进力度。

三、推动产业升级,鼓励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完善“链长制”工作机制,鼓励绿色低碳转型,推进石化产业与绿色能源协同发展。

四、优化园区布局,规范石化园区设立、标准化建设和认定,实行差异化发展,推动漳州与厦门、泉州石化产业区域协同发展。



育强重点产业链 提增县域综合实力

省政协常委、福州市政协主席 刘卓群

围绕“育强重点产业链,提增县域综合实力”,建议:

一是强化产业链招商“一盘棋”思想,加强招商信息、招商项目、招商资源在省级层面上的统筹,防止市县以及产业平台之间各自为政、比拼政策、互相内耗。

二是完善产业链利益“共享式”机制。特别是在一些“飞地经济”园区,需要在财税分配、统计指标核算、科技成果运用、人才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调动飞出地、飞入地“双方”的积极性。

三是深化产业链“链长制”服务,围绕龙头企业需求策划项目、壮大链条、整合要素、做好服务。

四是强化龙头企业牵引、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作用,合力攻克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技术难题,以关键技术的产业化来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金融支持 保障重点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省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陶以平

当前,我省动力电池、皮革制品、纺织服装等产业具备集聚优势,金融要素支持保障重点产业集群有较大空间。为此建议:

一是聚焦优势产业集群,为动力电池、纺织鞋服等行业设备更新,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持。

二是锚定新质生产力,为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提供更加精准的金融服务。

三是重点关注民营中小企业,围绕纺织、水暖、工业机器人等11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加大金融资源保障力度。

四是争取设立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探索科技金融新模式,扩展科创企业贷款用途、丰富“投贷联动”业务模式,构建“股贷债保”结合的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助力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



大力推进新型充电产业创新

省政协常委、福建时代星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世霖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驶入“快车道”,亟需发展“新动能”。建议我省:

一、开辟储能新赛道,激发新能源汽车新动能。

二、在政府支持下,由新型储能平台企业牵头搭建“光储充检”新型研发机构和产业创新企业家协会,扩大“政、产、学、研、用、金、服”朋友圈,促进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建立新质生产力培育新机制。

三、率先发起“新型充电产业设备更新”创新路线图,用光储充检新技术装备替代传统充电桩,带动光储充检产业链创新,吸引产业链上下游的优秀企业落地福建,打造我省新能源、虚拟电厂、源网荷储、车网互动等新能源产业新生态。

四、在省政府指导下,共建“福建省绿色智慧能源产业引导基金”,吸引企业、银行、创投、保险基金等参与投资,抢抓新型充电新基建产业发展机遇。



加快推进制造业+人工智能创新应用

省政协常委、福州市科技局局长 任义文

为加快推进制造业+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建议:

一、提高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夯实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基础。鼓励企业搭建从应用到技术再到底层算力支撑的技术设施,降低相关中小企业人工智能应用的门槛;推动工业软件、系统集成商、安全防护等不同领域的企业紧密合作,培育针对福建传统优势产业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构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二、推进技术标准化,推动技术与产业融合试点。聚焦福建传统优势产业,打造多技术工业创新平台试点,通过专用大模型实现智能化的生产调度和故障预警,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三、健全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和复合人才的培养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将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路径有效对接。

 
 
[ 频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6055099号-3

充电桩网 版权所有 © 2016-2018 咨询热线:021-6117 0511  邮箱:sina@heliexpo.cn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充电桩网.本站网络实名:充电桩网-最专业的充电桩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