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中国汽车走向全球的新赛道

发布日期:2024-05-15  来源:同花顺财经

核心提示: 汽车创新的下一个里程碑是什么?  如果把时间拨回到20年前,此刻手握方向盘的你,会有怎样的答案?是提供更加舒适的空间、个
  汽车创新的下一个里程碑是什么?
 
  如果把时间拨回到20年前,此刻手握方向盘的你,会有怎样的答案?是提供更加舒适的空间、个性化的车型外观,还是设计“黄金排量”,提高燃油经济性,抑或是更加智能的导航系统,甚至押注“无人驾驶”技术?究竟什么样的创新,能够掀翻发展数十年的汽车行业,开辟乘用车的“新赛道”?
 
  20年前,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动力来源。2004年2月,马斯克向特斯拉投资630万美元,并出任特斯拉董事长。是的,马斯克并非电动车技术的发明者,特斯拉也并不是最早生产电动车的企业。事实上,早在1991年,通用汽车就已经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款量产电动汽车EV-1。资料记载,问世之时,EV-1的续航里程就已经达到了140公里。要知道,在30年后的今天,许多电动车的实际续航大约也只有200公里。然而,由于投入巨大,通用汽车在2002年宣布放弃这一项目——在一年之后,特斯拉在硅谷成立;两年后的春天,马斯克投资并加入了特斯拉。新能源汽车乘风破浪的征程就此吹响。
 
  20年后的今天,新能源汽车在中国零售渗透率达到了50.39%——这个数字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已经从极客的小众爱好,跨过创新扩散的“死亡之谷”,成为中国市场普罗大众的选择。新能源汽车的新赛道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重大意义在于,中国汽车产业凭借新能源汽车的“新赛道”,成为全球汽车市场具有竞争力的玩家。据中国汽车协会数据,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正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一,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2%,占全球比重超过60%,创历史新高。除了数量的优势外,在新能源汽车时代,中国汽车开始摆脱低价、低品质的标签。与中国汽车品牌在燃油车时代靠微面、小型产品拉动不同,在售价30万到50万元不等的新能源汽车中型、中大型车市场,超过80%的产品是国有品牌。在此之前,这个价格区间是传统汽车品牌BBA坚不可摧的统治区。
 
  中国市场为新能源汽车这一“新赛道”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通过一系列支持政策,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实现了创新产品的快速扩散;通过充分竞争与合作,完成了新旧生产范式的交替,实现了产业标准的跃迁,让中国在世界汽车产业的版图中有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除了长达数十年的政策助力外,技术,特别是动力电池技术的快速演进,同样是新能源汽车赛道形成的重要推动力。参与者的竞争与合作共同推进新赛道形成,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被演绎得淋漓尽致。一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水平的整体提升,与特斯拉入华密不可分。作为国内领先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300750)在与特斯拉的合作过程中,加大了对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强化了供应链管理,不断提升产品性能与安全。据公开资料显示,从2015年到2021年的7年时间内,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平均生产成本已从1.33元/瓦时降至0.74元/瓦时,降幅高达44.36%。对一辆带电量为60千瓦时的汽车为例,这意味着生产成本降低接近8万元。这无疑提升了中国新能源汽车整体竞争力,带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升级。特斯拉入华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再一次应证了,在新赛道的孕育期,协同升级的非竞争性策略,是促进新赛道发展的最佳战略。
 
  另一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赛道的发展,是一个在充分竞争中形成赛道新标准的过程。据不完全统计,全盛时期,中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超过200家——这其中不乏一些“PPT造车”玩家。参赛选手涌现的过程看似无序,但不同的技术路线、价值主张,在充分竞争中,形成了中国新能源赛道的新标准。无论纯电、燃料电池还是混合动力,也不论主攻下沉市场、中高端市场,或是海外市场,存在即合理。经过市场的充分选择,新赛道的标准不断提高、雏形初现。在传统动力时代,通过“市场换技术”积累的产业体系,为新能源汽车生产与制造提供了坚实支撑。从这个角度来看,新赛道的切换,同样激活了传统产业链条,实现了由整车企业带动、配套产业协同发展的区域产业生态。一个有意思的观察是,新能源汽车产量“百万+”的城市,正依靠这一新赛道,迈入万亿GDP之城。
 
  除了搅动传统汽车市场格局,新能源汽车带来的改变比想象更多。据深圳市发改委最新统计数据,截至今年4月30日,深圳市已经建成汽车超级充电站362座——这个数量已经超过该城市加油站的数量,充电枪的数量也已经超过加油枪。2024年的今天,距离中国第一批电动汽车上路至今已经有20年时间。看起来似乎是这两年才流行起来的新物种,其实已经走了很长的一段路——新能源汽车的“后市场”,是另一个正在浮出水面的新赛道。
 
  汽车创新的下一个里程碑是什么?大语言模型给出的答案是:更高效的电池、氢燃料电池车、完全自动化的驾驶技术、车联网、碳纤维和轻质合金等新材料的应用。而此刻,在路上的每个人,会有怎样的答案?

 
 
[ 频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6055099号-3

充电桩网 版权所有 © 2016-2018 咨询热线:021-6117 0511  邮箱:sina@heliexpo.cn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充电桩网.本站网络实名:充电桩网-最专业的充电桩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