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能源汽车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流量与舆论的作用不断被放大,争夺流量也被各大车企更加重视,但流量是否能转为销量?如何把控流量所带来的效果?还需各大车企多思考。
被流量反噬?
智己汽车举报遭受集体网暴
智己汽车CEO刘涛曾坦言,智己汽车渴求流量,可是如今这波“蹭流量”反而砸到了自己的脚。
4月11日,智己汽车在社交平台上的公开举报信中称,智己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就2024年4月9日起遭受有组织的网络暴力和流量霸凌,直接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和商业名誉的恶性事件,进行实名举报。
针对上述公开举报信情况,大河财立方记者致电智己汽车。智己汽车工作人员表示,公司正在积极主动关注且处理沟通相应问题,暂时还没有相应的结果。若后续有相应结果,会在官方渠道发布。
4月10日,智己汽车已在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对于猖獗的网络霸凌行为,如有必要,将持续公布这些网络暴力行为。
这次智己汽车公开举报事件源于此前其新车发布会。4月8日,在智己 L6 新车发布会上,智己汽车标注错误小米汽车su7配置参数,因此引发小米汽车强烈不满。当天小米汽车连发三条微博要求智己汽车修改并道歉。当晚至4月9日下午,智己汽车进行了三次道歉。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你来我往”的公关战中,智己汽车频频登上热搜,其新车也取得了创立以来的最好预售成绩。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智己汽车此次营销手段虽然吸引了流量,但也会伤害自己的信誉。
官网显示,智己汽车成立于2020年,是一家由上汽集团、张江高科和阿里巴巴集团共同打造的全新用户型汽车科创公司。其中,上汽集团持股 54%,张江高科、阿里巴巴分别持股 18%。上汽集团为智己汽车提供资金资源基础以及造车经验;张江高科技园区则通过高科技产业集群生态以及AI、芯片等核心技术为其赋能;阿里巴巴的阿里云、达摩院则为其补足其他短板。
智己汽车“硬蹭”流量背后
上汽集团净利润与销量双降
智己汽车惹上“麻烦”的同时,“老东家”上汽集团也陷入业绩和销量双双下滑的困扰中。
3月29日,上汽集团发布2023年年报。财报显示,2023年上汽集团实现营业总收入7447.05亿元,同比增长0.09%,归母净利润141.06亿元,同比下降12.48%。
在整车销量方面,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上汽集团整车销售全年达到502.1万辆,同比上年下降5.31%,连续18年为行业第一。其中,自主品牌整车销售277.5万辆,占公司销量比重超过55%,较2022年提升2.5%;新能源汽车销售112.3万辆,同比增长4.6%;海外市场销售120.8万辆,同比增长18.8%。
实际上,这并非上汽集团的归母净利润首次下滑。另外,上汽集团的整车销量也从2019年开始下滑。
财务数据显示,2019年上汽集团归母净利润为256.03亿元,同比下滑28.90%;同期,整车销量分别为623.8万辆,同比下降11.54%。2020年上汽集团归母净利润204.31亿元,同比下滑20.20%;同期整车销量560万辆,同比下降10.2%。
2021年上汽集团归母净利润有所增长,为245.33亿元,同比增长20.08%,但是同期整车销量却并未止跌,为 546.4万辆,同比下滑2.43%。2022年,上汽集团归母净利润又再次下滑,为161.18亿元,同比下降34.30%;同期,整车销量为530.3万辆,同比下降2.95%。
面对新能源行业的竞争加剧,2023年上汽集团发布“新能源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到2025年,上汽新能源车年销量达到350万辆,较2022年增长2.5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0%,其中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车整体销量中的占比将达到70%;基本完成新老赛道的发展动力切换。
但是,目前来看,上汽集团的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并不容易实现。资料显示,上汽集团旗下的新能源自主品牌主要包括智己、飞凡、荣威、MG名爵、MAXUS大通。其中飞凡汽车和智己汽车作为上汽集团重点布局新能源汽车的“双子”,目前发展得好像并不顺利。
今年3月,飞凡汽车被传正在进行大规模的裁员,裁员幅度达到70%以上。随后飞凡汽车紧急发文“澄清”,称飞凡汽车目前“一切安好,请大家放心,也感谢大家的关心”,但对于是否裁员并未提及。
智己汽车则承担起提升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销量的部分重任,据立方舆情通,智己LS6与智己LS7分别位居2023年零售百强榜65名与94名,销量表现一般。如今智己汽车又因新车发布会标注错误小米汽车配置参数而被集体网暴。
国内新能源汽车竞争可谓“神仙打架”,上汽集团能否加快提升新能源汽车品牌市场份额,继续保持行业“老大哥”之位?
价格战、流量之争
新能源汽车“卷”向新高度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1339万辆,同比增长33%,渗透率超30%。2024年1~3月累计零售482.9万辆,同比增长13.1%。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新车型持续推出、消费者心智与品牌认知的持续转化以及国内新能源汽车价格体系的持续下沉。整体零售市场新能源车渗透率2024年有望突破40%。
4月12日,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14部门联合发布《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力争到2025年,实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乘用车加快淘汰,报废汽车回收量较2023年增长50%;到2027年,报废汽车回收量较2023年增加一倍,二手车交易量较2023年增长45%。这意味着汽车市场将迎来新增长。
另外,在出海方面,据乘联会数据,2024年以来,我国乘用车出口延续着去年年末强势增长的特征。1~3月,我国乘用车累计出口(含整车与CKD)106.3万辆,同比增长36%。
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的态势下,小米汽车的入局又搅动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池春水”。除了目不暇接的价格战之外,舆论和流量的作用被不断放大,成为车企难以把握的“双刃剑”。
今年3月份,理想汽车新车理想MEGA上市,因造型问题陷入舆论旋涡,理想销量和理想汽车CEO李想的沉寂成为众人追踪的焦点。小米汽车则是从新车上市时间公布到正式上市,全程备受瞩目,上市24小时,大定达到88898台。但随后,#小米汽车被曝出现多起退定投诉#等话题登上热搜。
在格局研究所联合创始人、汽车首席观察员贾智超看来,在当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新产品迭代迅速,新技术日新月异,此时流量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流量不仅代表着品牌和产品的关注度,也是衡量市场影响力和消费者兴趣的重要指标。各大车企都在寻求通过各种方式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不过,在追求流量的过程中,企业仍需坚守诚信和专业的原则,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制定更加精细化和智能化的策略。因为一时的流量高峰并不能代替持续的品牌忠诚度和用户满意度,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和提升,才能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贾智超说。
责编:王时丹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