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团队用锂金属作负极制备固态锂电池,充10分钟循环超6千次

发布日期:2024-02-22  来源:DeepTech深科技

核心提示:锂离子电池从第一次工业化发展至今已有 30 多年,并逐渐发展成为电子设备、移动通信、电动车等领域的主流电池技术。但不容忽视的
锂离子电池从第一次工业化发展至今已有 30 多年,并逐渐发展成为电子设备、移动通信、电动车等领域的主流电池技术。

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其电解液是固-液界面,在循环过程中容易出现一系列问题。例如,金属锂枝晶生长、电解液膜的形成和电池内部的电化学反应等,这些问题会导致电池性能下降和短路等,限制了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

近期,美国哈佛大学李鑫教授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新方法,以锂金属作为负极材料来制备全固态锂电池。

该方法不仅有效地抑制了锂金属的枝晶生长和电解质界面反应层的生长,还显著提高了电池的循环稳定性、能量和功率密度以及安全性。

该电池在 10 毫安电流条件下,实现了 6000 次循环后仍保持 80% 的容量,性能显著高于当今市场上的其他软包电池。

该团队展示了软包电池的涂布工艺,对于未来放大到更大容量的电池具有优势。该课题组已制造出面积为纽扣电池 10 几倍,约邮票大小的软包电池。


锂金属作为一种高容量的负极材料,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但在传统电池中循环稳定性较差。

该研究通过引入对机械约束具有敏感性的负极材料,从科学原理上为领域提供了全新的认知,助力解决固态电池领域中锂金属快速循环的问题,为实现高性能、高能量密度的固态电池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案。

该技术有望让固态锂电池达到高功率从而实现快速充放电,潜在的应用场景包括电动汽车、手机电池、超级跑车、未来的电动飞机等。


近日,相关论文以《利用易受约束的负极材料实现金属锂在固态电池中的快速循环》(Fast cycling of lithium metal in solid-state batteries by constriction-susceptible anode materials)为题发表在 Nature Materials 上[1]。

哈佛大学叶露涵博士和陆洋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李鑫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此前,科学家们尝试将微米硅在商业化锂离子电池负极中使用,但会造成包括体积膨胀、电极剥落和电解液反应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电池的性能下降和寿命缩短。

一篇发表在 Science 的论文指出,微米硅可在全固态电池中使用。但领域内仍将它视作为主要进行嵌锂反应的硅负极。

在经过研究和探索后,李鑫教授课题组发现其实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硅负极,而是提供了硅的骨架供析锂反应产生锂金属在硅颗粒表面的沉积,因此硅并没有充分地发生嵌锂反应。

由于硅具有高容量和良好的电化学性能,纳米硅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电池负极。然而,传统的固-液电化学界面会一直发生嵌锂反应,因此,微米硅在充放电过程中必然发生体积膨胀,导致电极材料的破裂和失效。

“我们发现一种独特的现象,即硅在全固态电池的固-固界面上发生非常动态的反应。具体来说,嵌锂反应只能在非常浅表的硅颗粒上面的发生,并在短时间内转变为析锂反应。”李鑫表示。

实际上,基于此类负极材料固态电池的循环显著包含了充电过程中锂金属在负极颗粒表面上的快速沉积,然后在放电的过程中快速脱出的过程。



李鑫表示:“我们首次展示了硅材料能够作为锂金属负极的骨架在固态电池中使用,这是对固-固界面电化学反应的新认知,在性能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倍率、长时间和安全的循环性。”

并且,在 10 分钟的快速充放电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生锂枝晶穿刺,循环 6000 圈测试条件下性能仍然保持稳定,成功验证了电池的安全性。

实际上,该课题组早在 2018 年就首先提出了关于固态电池的电化学机械约束的概念。这次又以硅为模式材料,提出了在固-固界面上机械约束敏感性的概念。

基于此,研究人员还预测出可能具有适当的机械约束敏感性的材料,包括镁合金等在内的新材料家族。研究人员对 6 万种化合物进行了预测。

“不局限于硅,我们做高通量计算,凡是在靠近边界的材料皆有可能是作为固态电池的负极材料。”李鑫说。


李鑫团队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用于固态锂和固态钠离子电池的下一代储能材料和器件,能源相关材料和器件,非常规超导体等。据悉,该技术已授权该课题组的初创公司 Adden Energy。

“目前我们已经将该电池进一步发展到手机电池大小,争取在今年年底前,实现安时级别的软包电池。如果进展顺利,希望在 2025 年进行 10 安时级以上动力电池的应用测试,包括电动汽车、电动割草机等。”李鑫表示。

 
 
[ 频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6055099号-3

充电桩网 版权所有 © 2016-2018 咨询热线:021-6117 0511  邮箱:sina@heliexpo.cn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充电桩网.本站网络实名:充电桩网-最专业的充电桩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