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14年攻关,累积100万行代码,仿真1000万个故障,排除20项电网重大运行风险,提升仿真效率360倍以上,支撑供电负荷超2亿千瓦的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日前,在南方电网公司四届二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议上,一支充满活力的“80后”科研团队走上了领奖台。
为了解决困扰南方电网20年的大电网准确仿真难题,团队从零基础起步,不断追踪最新电网技术发展,掌握电网仿真分析核心技术,形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电力系统数字仿真平台DSP,填补了自主化电力工业软件的空白,使南方电网跻身少数具有自主仿真软件的一流电网公司行列。为此,他们也被南方电网公司党组记为“集体一等功”。
自主化——实现“仿真自由”
什么是数字仿真平台?
“电网就好比城市道路,每条路的通车量是有限的。随着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电网,路上的车越来越多,我们就需要更加聪明的‘大脑’去指挥交通,预防、处理事故,实时调整每条道路的车流量。”DSP研发与应用团队成员赵利刚解释道,“但电网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我们不可能在实际电网上做实验,只能通过数字仿真的手段来模拟,这就是DSP软件所做的工作之一。”
在南方电网公司成立之初,规划调度部门主要依赖外部数字仿真软件。然而,南方电网运行着世界上最复杂的交直流混联大电网,在电网规划及运行中不断面临前所未有的理论和工程难题,外部软件很难及时响应技术发展并准确模拟实际电网的运行特性,严重制约了电网稳定运行水平和科技创新速度。
为摆脱仿真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境,南方电网在2010年组建科研院和总调的联合攻关团队,开启了电力工业软件的攻关征途。历时14年,团队攻克了交直流大电网潮流收敛、直流输电系统精确建模等难题,成功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电力系统数字仿真平台DSP。
如今,DSP软件已经广泛应用在电网规划运行的方方面面,成为南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定心丸”。在电网重大运行方式安排中,累计仿真故障超过1000万个,揭示电网重大运行风险超20项;在电网稳定控制中,支撑28套安全稳定控制系统构建,涉及500kV站点超100个,从未发生误动或拒动,长期保障系统稳定运行;在目标网架重大工程中,开展大量短路电流、暂态稳定等电网风险分析,支撑“合理分区、柔性互联”的目标网架规划与建设方案。
不仅如此,DSP软件更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仿真利器”,有力支撑电网规划运行的创新性和前瞻性研究需求,为南方电网技术创新厚植坚实底座。在创新性直流工程中,先后解决了昆柳龙直流、禄高肇直流、藏东南直流等重大创新性直流工程的模型构建、控制优化、系统研究等关键问题,取得一系列国际领先的创新成果;在异步电网协调控制中,支撑了世界首创的柔性直流同频控制功能研发和验证,保障异步互联电网频率稳定。
同时,DSP软件也开始走出国门,逐步成为彰显南方电网国际品牌的技术名片。先后支撑菲律宾MVIP直流、智利KILO直流工程、中老联网等海外电力工程的仿真分析,海外用户数量与日俱增。DSP软件作为一张技术名片,生动具体地向国际同行展现南方电网先进技术,为公司开拓国际业务创造良好条件。
提效率——创造“南网速度”
“没有别的评价,只有一个词——真快。”面对云上运行的仿真软件,DSP研发与应用团队成员姚海成评价道。
DSP软件已经成为南方电网规划运行人员的必备工具。然而,由于南方电网网架规模庞大且结构复杂,在处理成百上千个计算任务时,笔记本电脑往往不堪重负,出现卡顿、死机现象,因此,它被调度人员称为“吃算力的巨兽”。
南方电网覆盖五省区,以机电暂态仿真任务为例,对一个运行场景开展单一类型故障的仿真分析,全网层面就有300-400个子任务,传统的单机运行环境下,各项子任务依次计算,需要等待2-3小时才能“跑”出结果,难以满足新型电力系统规划运行面临的海量仿真需求。
为此,新型电力系统数字仿真平台DSP研发与应用团队开发了计算分析云平台,将DSP软件部署到南方电网调度云平台后,分布式并行计算技术把以往2-3小时的计算时间缩短至30-40秒,提速360倍,有效解决了在传统硬件上电力仿真软件“跑不动”的问题,为电网安全运行铸造智慧引擎。
“DSP软件极大地提高了调度部门的工作效率,DSP‘上云’后,不仅节省了很多时间,也让我们能够对预期的各种运行场景进行充分的遍历扫描,避免错误疏漏,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DSP研发与应用团队负责人、南方电网公司特级技术专家苏寅生说,“我们现在有更多时间对异常故障进行更精细的判别分析,制定好保障电网安全的控制措施。”
目前,云上仿真计算已大规模运用于南方电网年度运行方式计算。传统由一个团队一周完成的仿真任务,现在一个员工一天内就能完成,创造了货真价实的“南网速度”。
熬得住——甘做“幕后工作者”
“一个工具从最初开发到应用于生产运行需要很长的时间。很多人都觉得科研工作神秘而有趣,但实际上忍耐寂寞才是我们工作的真实写照。”DSP研发与应用团队成员王长香说。
就像汽车制造出厂之前必须要反复进行产品质量检测,团队每开发一套模型、设计一套算法,都要投入大量时间开展软件测试与准确性校验工作。测试工作枯燥乏味,需要反复调整设备参数、运行工况,搭建上百个测试算例,确保每一个算例中,计算结果与预期一致,若不一致,就须检查并调整模型与算法,从头来过。
“无数次调整模型与算法,测试结果总是不甚理想,有时可能会为了解决一个微小的问题花上几个月的时间——这种情况对于我们团队来说简直就是‘家常便饭’,有时候真的忍不住会自我怀疑,甚至想要放弃。”DSP研发与应用团队成员涂思嘉回忆道。
当DSP的功能模块成功通过“产品质量检测”并顺利应用于指导南方电网规划运行、直流工程建设的那一刻,整个团队瞬间沸腾。“用14年做好一件事,值了!”DSP研发与应用团队成员周挺辉笑着说。
然而,14年并不是终点。随着电网技术不断更新迭代,DSP研发与应用团队也需要持续开发相应的新模型以适应新场景、新需求。未来,团队将聚焦推动以“两化协同”促“两型建设”,依托“数据+算力+算法”,统筹解决海量主体泛在、多维时空平衡、实时双向互动、多能协同互补等难题,持续打造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仿真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