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2023年:展亮点、显韧性,新兴产业蓄动能

发布日期:2023-12-26  来源:时代周报

核心提示:2023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贸易增速下滑。中国经济面临复杂局势,诸如房产持续低迷,带来一系列产业收缩;国民消费总额增速
QQ图片20231226132415

2023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贸易增速下滑。中国经济面临复杂局势,诸如房产持续低迷,带来一系列产业收缩;国民消费总额增速狂奔后踩下刹车;规上工业企业收入微增,利润压缩。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依然展现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展韧性更加彰显。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2%,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于前列。前11个月,生产需求主要指标稳中有升,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有望圆满实现。国家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司负责人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三分之一,依旧最为强劲的增长引擎。

诸多新兴产业显现的亮点值得称道。国产新能源汽车出口量登顶全球排行榜,比亚迪、理想等品牌销量快速增长;智谱AI、百川智能、文心一言在内的国内人工智能企业,截至2023年11月底累计发布大模型300个,跑出中国特有速度。微观创新突破屡见不鲜。

12月21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指出,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的重要一年。会议强调,2024年要抓好十二个方面重点任务,包括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全面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等。

其中,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指出,启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推进北斗规模应用和卫星互联网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新兴产业,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的增长点。出台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瞄准人形机器人、量子信息等产业,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培育重点产品、拓展场景应用。

作为推进产业升级的两大标尺,“能源转化”和“信息驾驭”能力不仅被政策格外倚重,也成为企业争相攀爬的高地。

新能源红海探蓝海,商业化步入新台阶

新能源产业不断迸发新机会。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实现快速增长。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汽车产销数据,今年1-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42.6万辆和830.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5%和36.7%,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30.8%。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09.1万辆,同比增长83.5%。

另据工信部公布数据,1-10月,全国锂电池总产量超过765GWh,同比增长31%。1-10月,全国晶硅电池产量超过403GW,光伏硅片、电池、组件产品出口总额达到429.9亿美元。

12月9日7时39分,以新燃料液氧甲烷为推进剂的中型液体火箭,朱雀二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将搭载的鸿鹄卫星、天仪33卫星及鸿鹄二号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成功。

由此,液氧甲烷火箭的商业化之路开启了从0到1的标志性阶段,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也成为国内民商航天中最早实现中大型液体运载火箭连续发射成功的企业。

储能赛道也热火朝天。据时代周报记者统计,有超过100家中国储能企业在2023年完成投产,既包括比亚迪、鹏辉能源、亿纬锂能等一批电池储能头部企业,也有来自其他行业的新入局者。

12月初,特斯拉在上海启动了其在海外的首座储能超级工厂建设。据特斯拉于今年4月发布的信息,该超级工厂计划生产特斯拉超大型商用储能电池,规划储能规模约40吉瓦时,相当于4000万度电。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现存储能相关企业14.6万余家。其中,2023年前11月新增注册企业6.3万余家,同比上涨94.8%;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江苏以及北京,位居前列,分别拥有2万余家、1.4万余家以及9000余家。

信息数智化加速迭代,带来发展新动能

AI大模型无疑是今年的热门词汇之一。以华为、百度、阿里、科大讯飞等为代表的厂商纷纷推出工业大模型,向汽车、钢铁等领域渗透,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发展与工业正加速融合。

“年初以来,可以明显感受到智能网联汽车的相关政策加速完善,路权也在放开,向企业和市场释放了积极的信号,我们会积极研究政策和行业标准,打磨适用于商业化的技术、应用场景和管理体系。”小马智行的相关负责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在政策支持、新兴技术逐渐成熟的大背景下,我国汽车行业智能化、网联化进程加速,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不断升级,参与玩家持续增加,行业规模迎来高速增长。赛迪顾问数据显示,智能网联汽车行业规模从2019年的1,656亿元预计增长至2024年的13,120.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50%。

高工智能汽车数据显示,2023年1-3月,L2级自动驾驶乘用车的渗透率达33.4%,逐渐成为智能网联车“标配”。

汽车行业分析师武雪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随着相关政策的放开、算法能力提升和基础硬件成本的下降,未来将会带动L3及以上自动驾驶商业化前进。尽管中国的自动驾驶起步较晚,但此前华为、长安、百度和‘蔚小理’已经为智能网联汽车量产准入和试点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

智能化浪潮也推进了人形机器人行业的繁荣。有业内人士称,人形机器人有望开辟比汽车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今年7月,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傅利叶智能发布了其最新研发的一款通用人形机器人GR-1,引发业内强烈关注,被视为通用机器人时代的里程碑。随后一个月,在北京机器人大会上,四足机器人公司宇树科技和云深科技,以及创业公司智元机器人公司相继推出人形机器人,标志着人形机器人行业进入百花齐放的新阶段。

目前,中国人形机器人主要处在刚发布产品阶段,并未完成行走测试、接入第三方数据和执行任务,无法实现工厂或消费场景应用。但由于其应用市场广阔,据长城证券测算分析,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制造和家庭服务市场销量为1318万台,2025-2035年CAGR为98.2%。

“当前,通用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科技正在深刻推进中国的工业转型,在新型生产函数上创造新的财富增量。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赋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 频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6055099号-3

充电桩网 版权所有 © 2016-2018 咨询热线:021-6117 0511  邮箱:sina@heliexpo.cn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充电桩网.本站网络实名:充电桩网-最专业的充电桩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