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也吸引了各路资本、跨界厂商蜂拥而至,企业随之不得不面临残酷的市场竞争。记者关注到,今年以来,储能招标量有所提升,但中标价格连续下滑。近日,储能系统报价最低已经跌破0.7元/Wh大关。而在储能电池领域,甚至有厂商宣布,年底将进入“0.5元/Wh”时代。
从三季报业绩来看,规模效应具有优势的企业盈利相对较好,尤其体现在下游的集成等环节,如宁德时代(300750.SZ)、上能电气(300827.SZ)、阳光电源(300274.SZ)等。其中,阳光电源相关人士向记者称,为了保持毛利,公司储能业务近年更多在海外市场发展。而一些电池环节企业,如孚能科技(688567.SH)、亿华通(688339.SH)、保力新(300116.SZ)等,则连续陷入亏损中。
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受上游碳酸锂价格下降、行业新建产能过剩等综合因素影响,储能电芯供需逐渐失衡,价格出现大幅下降。目前,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出现了降价抢市场的行为。同时,由于价格带来的负反馈加剧,使得下游企业纷纷处于观望状态,放缓采购的节奏。
招标规模放量 但中标价格持续走低
从储能项目招投标情况看,今年以来,规模增长和价格降低是主要特征。
近日,国家电投2023年度储能系统电商化采购招标发布开标结果,4.2GWh的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的招标总规模累计吸引163家企业参与投标。其中,0.5C、2.5GWh标段的报价范围最低跌至0.644元/Wh,最高为1.1元/ Wh。据悉,这是储能系统首次跌破0.7元/Wh大关。
有业内人士向财联社记者分析,从成本核算角度来看,以目前电芯市场报价较低的0.45元/Wh计算,再加上从电芯到直流侧集装箱集成的成本在0.2元/Wh左右,这样的低价已经几乎没有盈利空间。
“哪怕只有0.1元左右的降价,但放在动辄上数百千瓦时、千兆瓦时的项目上,就是上百万元的成本。”业内人士表示,行业竞争激烈超出预期,不少企业甚至在做亏本生意。
根据统计,2023年前三季度,储能系统中标规模合计38.7GWh,远超去年全年水平,且59%的中标量(以能量规模计算)来自集采。
2023年10月招标项目中,储能系统集采规模依然较大,达6.5GWh,创今年新高,占当月储能系统总采购量的86%,主要来自国家电投2023年度储能系统集采。
规模放量主要源自广阔的市场前景,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6月,国内新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863万千瓦/1772万千瓦时,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总和。
不过,10月中标价格方面,以2小时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为例,储能系统中标均价0.96元/Wh,同比降低36%,与今年初相比下降37%,中标价格区间0.84元/Wh-1.36元/Wh。
EPC中标均价则为1.49元/Wh,同比降低23%,与今年初相比下降10%,中标价格区间1.09元/Wh-2.19元/Wh。
而在电池市场,2022年储能电池价格高位时超过1.3元/Wh,市场均价在0.88元/Wh左右。据了解,今年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纷纷采取降价策略,至0.7元/Wh以下。
此前楚能新能源董事长代德明公开宣布,到今年年底,楚能新能源280Ah储能锂电池将以不超过0.5元/Wh的价格(不含税)销售,同时宣布对产品质量按照行业标准进行质保,该价格不受上游碳酸锂价格波动的影响。
电芯成本下行 产能释放后竞争剧烈
储能价格日趋“内卷”的背后,显著原因是电芯原料碳酸锂价格持续下行。
据SMM数据,11月7日,电池级碳酸锂均价报15.85万元/吨,再创两年新低。而去年此时,碳酸锂价格正一路高歌猛进,向着60万元/吨迈进。从60万元/吨到如今的15万元/吨关口,碳酸锂价格在一年的时间下跌75%。
不仅是碳酸锂,锂电池四大材料(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经过新一轮的产能扩张,市场供应增加,产品竞争加剧,价格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下跌。
目前来看,碳酸锂供给还在进一步释放,此前停产检修的锂盐厂开始恢复生产,且碳酸锂进口量也在增加。随着供需失衡进一步扩大,市场普遍对碳酸锂价格预期较低。
而近期储能市场价格的形成,除了电芯成本价格下降,同样也是竞争加剧的结果。
一年以来,来自储能行业的电池企业“老兵”、动力电池企业以及跨界而来的光伏组件企业等都在规划或扩产储能电池项目,动辄10GWh的产能扩张已成常态,这也让储能赛道变得更加拥挤。
“储能电池作为锂电池厂商在动力电池市场降速之后新的增长极,大批锂电企业纷纷杀入储能市场。同时,包括下游的光伏、储能系统企业也纷纷布局储能电池的生产制造,储能电池的产能过剩成为了行业的痛结,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纷纷压低报价。” 环保与公用事业分析师许杰向记者表示。
从竞争格局上看,高工产研锂储能研究所指出,第一,二量级(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储能、瑞浦兰钧、海辰储能、国轩高科、鹏辉能源)企业竞争格局较为稳定,同时第一、二量级企业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未来2~3年,随着主流电池企业的产能逐步释放,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此外,2023年已然成为储能企业能否占据优势“排位”的关键期。
近期召开的第十五届中国(无锡)国际新能源大会上,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在演讲中表示:“2023年,我们新能源产业继续保持高增长发展,但一系列问题也在不断的出现。繁荣伴随着泡沫,产能过剩非常严重。产业没有最卷,只有更卷,是阻挡不了的。新玩家,行业无序竞争,风险加剧,产业链的价格持续走低,价格与成本倒挂,这就是现在的光伏和储能。大家都不挣钱,这对中国制造业的健康发展是有影响的。”
市场增速较快 但过剩隐忧浮现
市场与订单规模加大,但经常陷入增收不增利,是当前不少储能企业面临的痛点。
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A股51家储能相关上市公司中,今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的有38家;净利润同比增长的有32家,占比约62.7%,近四成企业净利润同比下滑。
此外,前三季度,行业整体毛利率为25.42%,而去年同期为25.72%,甚至有所微降。
净利润规模最大的为宁德时代,前三季度达325.16亿元。据披露,Q3电池销量近100 Gwh,环比Q2有增长,储能占比接近20%。公司近期在投资者交流活动中表示,国内储能市场目前存在一些低价竞争的情况,公司依靠产品本身的性能和品质参与竞争,而非低价策略。
而上能电气则是增速较快,210.59%的营收增速、359.04%的净利润增收均是位列行业第一。上能电气表示,储能将作为公司业绩增长第二极。公司相关人士向记者称,下半年是储能交货高峰期,第四季度订单情况也不错,储能行业招标均价走低的影响要视具体项目而定。
阳光电源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近年国内储能市场竞争激烈,为了保持毛利,公司主要精力是在拓展高价值的海外市场。据悉,今年公司通过澳洲GPS并网许可,签约南澳最大独立储能订单138MW/330MWh;签订英国825MWh储能大单,储能系统在美、英、德等成熟电力市场增长较快。
有机构认为,类似于光伏产业链中上游硅料降价则中游的组件受益,作为储能原料的碳酸锂降价,储能经济性持续改善,会使下游集成和EPC环节受益。
而净利润承压的企业,较多集中在动力电池环节。前三季度,有5 家企业净利润出现亏损,分别是孚能科技、亿华通、保力新、百川股份(002455.SZ)、科力远(600478.SH)。
其中,前三季度亏损15.63亿元的孚能科技,近期在投资者关系活动中表示,各方面都会拖累盈利水平,“首先公司去年年底生产的高价电池产品在消化过程中会影响到盈利水平;国内客户的盈利可能更多是受到产能利用率的影响,今年上半年的排产情况不及下半年,所以单位产品的制费会更高,挤压到毛利率。”
亿华通则在财报中解释,公司所处燃料电池行业处于商业化初期阶段,经营业绩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另外,为充分把握住燃料电池市场规模化发展的有利时机,公司在人才储备及市场拓展等方面加大了投入,也导致销售、管理及研发费用同比增加。
在许杰看来,储能产能过剩和市场增速较快,两者并不矛盾。他认为,储能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这一段时间里面进入的企业过多,未来洗牌是一定不可避免会发生的,但储能市场持续发展也是确定的:一是因为随着电力结构中的新能源占比持续提升,储能仍存在巨大的需求;二是只要峰谷电价差存在,储能就必然存在套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