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国内储能电子产量超过75GWh,出口比重超过55%,电池制造产能占全球75%以上,中国企业主导全球锂电池产业链发展的趋势。
但现状是,在能源电子产业快速发展的态势之下,面临挑战亦十分明显。阳光电源(300274.SZ )董事长曹仁贤在会议中表示,能源电子行业竞争逐步加剧,特别是储能产业产品同质化严重,质量参差不齐,投资成本高,回报周期非常长,商业模式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安全问题时有显现。
他认为,能源电子产业要加强“光储端信”融合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丁荣军认为,在一体化储能方面,需要构建完整的技术体系,进一步探索一体化的风、光、水、火多能互补;还要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深度融合。
“光储端信”主要包括太阳能光伏、新型储能电池、重点终端应用、关键信息技术及产品等领域。其中,储能作为承接发电侧和用户侧的中间“桥梁”,近两年产业规模发展迅速。
抽水蓄能和电化学储能是目前主要的储能方式,抽水蓄能发展早而占比最大,但是今年来电化学储能增长速度最快,其中又以锂电池储能为主。截至上半年,新型储能的装机量已经超过了8GW/16.7GWh,超过去年总装机水平。
在产业规模上,今年前8个月,全国锂电池总产量超过580GWh,同比增长37%,其中储能锂电池产量达到110GWh,同比增长超过1倍,锂电作为外贸新三样之一,2023年1-8月份出口额同比增长约42%,福建、广东、江苏等出口额占全国比重位居前三。
产业规模迅速增长,已成为工业经济主要增长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报告》显示,目前各地方陆续出台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划,2023年1-10月份地方出台相关政策超过400项,其中广东提出到2025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6000亿元,江苏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具有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规模增长同时,新技术亦呈现层出不穷,包括大容量的电芯、高压级联技术、储能集成技术不断涌现,优化升级支撑了规模化的应用,提升效果明显。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集成电路所所长周峰表示,随着应用市场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预计2025年我国的锂电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50GW,2030年达到250GW,新技术加快应用脚步。
他提到,基于大数据智能化的分析技术,将成为助力储能大规模发展的关键技术,该技术的发展需要储能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的打通。
新型储能发展,还需要更进一步厘清应用场景。北京海博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剑辉他认为,实现能源变革有三大场景,分别是新能源大基地,城市能源智能体,以及光储充一体化。要实现新能源成为主力能源的战略目标,还需要将光伏和储能深度融合,能量流和信息流完全融合起来,并且储能真正从电流变成电压,形成对电网主动的支撑,对电网的电压频率形成主动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