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上海浦东居民胡女士将车停在小区外路边的停车位时,完全没有想到,几个月后自己会收到一份“天价罚单”。停车时,胡女士看到停车位上有二维码,还专门扫了码,但在手机页面并未发现缴费端口,便以为是免费停车位。后来,在一次聊天中经人提醒,她下载了当地某停车App,输入相关信息后才发现,从今年1月17日至9月20日,她已欠路边停车费6000多元。“既然是‘智慧停车’,为什么不能给我们欠费人发一条告知短信呢?”面对高额欠费,胡女士无奈地说道。
近年来,各地不少公共道路都采用了无人看管、电子计费的智慧停车模式,以实现合理规划停车资源、快捷满足居民停车需求。事件中的胡女士,未收到任何停车费催交电话或者提示短信,甚至在停车位的二维码上也未发现缴费端口。智慧停车变成了 “天价”停车,此事件引发网友热议,不少网友表示自己也被高昂的停车费用“背刺”过。
智慧停车模式的出现本是便民惠民之举,旨在提升停车位资源利用效率。停车收费作为行政事业性收费的一种,其合理收费完全是必要的。正如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彭錞所言,我国所有公共道路都属于国有财产,由于其稀缺性,将国有土地用于停车,实际上是在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需要通过使用者付费来收回成本。
那么停车费用究竟该如何定价呢?《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具有自然垄断经营性质的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具体定价形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内机动车保有量和停放服务供求关系确定。近年来,各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了相应的停车管理条例、收费标准,对路边停车收费进行规范。针对路边停车场收费问题,贵州贵阳、江苏苏州等地完善路边停车场建设,进一步落实“智慧停车”便民举措。
然而,近年来天价停车费屡禁不止,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倾向。笔者认为,根源在其监督渠道的堵塞与缺位。一是消费者苦于监督“无门”,二是政府有关部门缺少监督管理。这共同导致了本就有较大自由裁量权的停车管理运营者随意坐地起价、漫天要价。
如何畅通消费者的监督渠道呢?首先,政府应要求停车管理运营者在收费地点的显著位置公示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文件等详细内容,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监督权;其次,在停车收费区域应公布监督热线,让消费者在遭遇乱收费时能立刻联系到监管部门,这也是对停车管理运营者依法收费的有力提醒;再者,交通部门还可以考虑在地方政务APP、小程序上及时开辟停车收费反馈专栏,以线上线下互联互动的方式畅通消费者监督渠道、维权路径。
除了畅通消费者的监督渠道,政府更应强化自查自纠,定期监测、审核停车收费水平,责令违规收费的乱象及时整改。因位置、供需、路段等因素差异,各地停车收费管理价格各异,但这并不意味着停车收费可以成为随意调价的“灰色地带”。政府部门更应警惕有关人员与停车收费经营主体抱团成利益共同体,将高额的停车费纳入囊中,尤其要对依托停车收费赚取非法外快的公职人员给予严厉的惩罚。
莫以智慧停车之名,行天价收费之事。只有充分畅通监督渠道发挥好群众监督的作用,才能让停车收费不敢乱收、不能乱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