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出海,风浪越大鱼越贵?

发布日期:2023-10-19  来源:新能源行业观察(ID:XNYHYGC)

核心提示:上天、下地、出海,被业内人士戏谑为国内企业未来发展的三大路径。天和地所对应的,分别是AI、芯片等高精尖科技和下沉市场。海,
 “上天、下地、出海”,被业内人士戏谑为国内企业未来发展的三大路径。
 
天和地所对应的,分别是AI、芯片等高精尖科技和下沉市场。“海”,顾名思义,便是去海外寻找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在波涛汹涌的企业出海浪潮中,锂电池行业也不例外。
 
 
特别是随着全球电动化及储能双双进入快车道,锂电池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2023年锂电池企业持续扩产,并且新建产能将加速释放。但与之相对应的是,锂电池关键材料阶段性、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逐渐显现,加之各路跨界“玩家”涌入锂电池赛道,行业内卷严重。
 
面对当下产业出现的结构性产能过剩难题,锂电池厂商纷纷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寄望通过“出海”来缓解国内竞争压力,谋取全球发展。
 
01
 
海外是内卷下的新出口
 
内卷,是当下国内锂电池市场的真实写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我国锂离子电池累计产量为111亿只,同比去年累计下降4.5%。尽管在新能源产业链上,锂电池整体市场需求略有下滑,但涌进来的竞争者却有增无减。
 
据新能源行业观察不完全统计,2023年上半年已有涉及房地产、环保、服装、食品、化工、物流、玩具、陶瓷、LED、酒业等多个领域,超过20家公司传出了跨界布局动力电池赛道的新动态,大至五粮液,小如浪莎股份。
 
动力电池搭台,资本唱戏。强如锂电池这样的朝阳赛道,也逃不过“内卷”魔咒。
 
 
2022年至今,全球范围内已公布的重大动力电池项目超过150个,总投资预算逼近2万亿元。同时,全球17家动力电池企业在2022年底的产能总计接近1600GWh,到2025年的总产能规划更是达到了5868GWh,甚至更多。
 
按照1GWh可以装车2万辆算,5868GWh就意味着可满足超过1.17亿辆新能源汽车的生产。
 
而中国工程院院士丁荣军曾在2023国际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创新生态大会上预测,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2500万辆,渗透率超过20%。
 
显然,动力电池产能规划远超市场需求的预期,产能过剩风险与压力如影而随。
 
最直接的体现便是今年动力电池全产业链的价格普遍下跌。其中动力电池的价格下降了超过32%,电解液价格下跌了超过40%,正极材料价格下跌了超过22%,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下跌甚至超过了60%。
 
鑫椤资讯分析指出,“目前电芯已经全面产能过剩,动力电池领域已经陷入价格战,尽管储能市场需求旺盛,但也出现了产能过剩的趋势,价格明显下降。”
 
相比较国内已经内卷严重的锂电池市场,海外市场成了锂电池厂商的突围口,随之而来的便是出海浪潮一波高过一波。
 
对此,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向新能源行业观察指出,除了受海外市场需求增长影响外,锂电池企业“出海”还能获取更高利润和提升品牌知名度等。“相对于国内市场,海外市场的价格更高,同时,在海外市场布局,可以提高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02
 
掘金海外
 
所以对于锂电池企业而言,海外遍地是待开采的“金矿”。
 
在过去几年中,全球范围内对节能环保的要求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应用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战略。锂电池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解决方案,在电动汽车、储能设备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为了推动锂电池产业的发展,各国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支持政策。
 
比如印尼,近几年就因两轮车“油改电”,让电动二轮车迎来了政策红利。根据印尼政府规划,到2030年将自主减少31.89%的碳排放,从2040年开始只销售电动摩托车。而2021年,印尼电摩的渗透率仅为0.3%,行业正处于发展初期,市场空间潜力巨大。
 
不过,尽管锂电池出海政策吸引了一些企业的关注和投资,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其中包括技术转移的难度、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国际竞争的加剧等。
 
“企业出海,面对的挑战有很多,包括市场准入壁垒、国际质量标准合规、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全球化供应链、建立品牌知名度等方面。”出海领域的业内人士李略向新能源行业观察直言,这些挑战可能包括语言和文化差异、保障产品品质与质量、与本地企业和当地政府的竞争等。
 
就如今年8月,《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正式生效,尽管给足了缓冲时间,除了明年7月需要提供的电池碳足迹信息外,大部分强标在2025年底才正式生效。但法规之严苛前所未见,某种意义上,这已经形成新的“贸易壁垒”。
 
李略就表示,对于欧盟来说,其目的未必是全面禁止中国电池,但肯定有在为本土电池产业的发展寻求空间之意。换言之,中国企业要想在海外市场占据领先位置并不无可能。
 
所以在李略看来,企业要想保持领先位置,需要具备以下特点:首先是较先进的技术创新能力,以适应和引领不同国际市场的需求;其次是建立稳定可靠的全球供应体系,以确保产品供应和售后服务;此外,持久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也是占据领先位置的关键因素;当然,建立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和人脉,以扩大市场份额和加强竞争优势也非常有必要。
 
毫无疑问,通过多年布局和摸索,目前的海外市场,锂电池赛道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企业。
 
光大证券报告称,在我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大幅领先的背景下,产业链上各环节在全球范围内占有主要份额。在其中的电池环节中,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等企业市占率逐年上升。据SNEResearch数据,2022年宁德时代全球市占率达37%,而松下、LG等海外电池企业市占率却逐年下降。
 
国内企业在全球市占率的上升,自然离不开企业在海外多年来的布局。
 
其中如宁德时代,早在2014年就在德国成立了第一家海外全资子公司,并与宝马开展了三元锂电池的合作;其在产业上游,于2019年便着手购买了澳洲锂矿;两年后又在非洲买矿。目前,宁德时代海外锂矿布局已遍及南北美、澳洲、非洲,海外镍钴资源则分布于东南亚和非洲。
 
此外,近年来,宁德时代也采用建厂及技术出海的方式前往欧洲和美国,寄望于以技术换得市场。
 
又有通过与海外的整车厂、经销商等渠道合作的中创新航,以高品质产能及创新技术输出的形式赋能欧洲电动化。
 
截至目前,宁德时代、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蜂巢能源、欣旺达等国内动力电池厂商纷纷披露了海外布局规划,而多数企业选择在欧美地区建厂。
 
像上述企业这般有远见,早早掘金海外市场的企业还有很多,也在海外市场占据了一定的有利位置。
 
正如光大证券所言,我国产业链前期规模化效应以及技术领先带来的成本优势,显著增加了产业链的竞争力,也为产业链走向国际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毋容置疑,未来在宁德时代等科技领先企业的影响下,中国企业在接下来的全球市场扩张中将占据更大优势。

 
 
[ 频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6055099号-3

充电桩网 版权所有 © 2016-2018 咨询热线:021-6117 0511  邮箱:sina@heliexpo.cn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充电桩网.本站网络实名:充电桩网-最专业的充电桩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