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路上,进入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的车辆排队长龙消失了。
本月,无锡智慧停车管理平台的统计数据记录下二院的“停车之变”:二院南院区286个车位日均停车1190辆,相比3月份的831辆上升43%,日最高停车纪录达1400辆。“如果去掉职工停车数据,入院停放的就诊患者车辆上升80%左右。”停车系统后台数据的对比,点出这场变化背后的重要因素。
今年9月1日,无锡实施《机动车停车便民惠民十项措施》,包括市第二人民医院(南院区)在内的三家试点医院开展优化停车收费政策试点。同一天,二院南院区286个停车位全部留给就诊患者,医院所有职工的车辆都停到距离520米、7分钟脚程的社会停车场。
医院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也需要精准的管理。二院此次停车服务升级,可谓拿出了院内停车资源的全部家当,变化之中亦有医学人文之光。
01/
停车太难:
“螺蛳壳里做道场”,需要彻底改变
如今,去二院就诊,停车是什么样的感受?“9点零3分到永兴巷入院闸口,9点零6分到负三层停好。”昨天,来就诊的胡女士彻底改变就诊计划,因为“停车太丝滑”。
她从小到大一直是在二院看病的,按多年来累积的经验,她的计划是中山路上排队1小时左右等车位;10点前后就诊,再做相关检查;中午,就近吃碗馄饨;下午,取好诊断报告再找医生治疗。以前她为此要专门调休一天。从1小时到3分钟的巨变,着实让她吃惊不小:究竟发生了什么?
改变始于理念。
创建于1908年的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是我市首家西医医院,尽管前几年,医院又新增了其他院区,但在中山路上存续了115年的南院区依然是不少市民就诊的首选地。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南院区愈发显得拥挤。
2011年,医院在新建住院大楼时挖地三层,建成190个停车位,加上路面,全院共有286个停车位。这其中,近230个车位供职工停放车辆,其余向就诊患者开放。即便每天门急诊5000人次和住院陪护1000人次中只有10%开车前来,五六十个车位还是无法满足停车需求。
每天早晨8点之后,从位于永兴巷口的医院外来车辆入口处一直到朝阳广场,等候入院的车辆在中山路上排成一条250米长的车龙。周一就诊高峰时还有可能拐个弯延伸到解放南路上。这样的“车龙”不仅让过往公交车无法靠站,也使附近居民的车辆很难进出永兴巷,甚至一旁120救护站的急救车有时都会被挡在站内。
停车太难了!这是市民去南院区看病的共识,也成了医患的共同心病。人生了病,难免有一些情绪,停车就得堵上1小时,更增患者印象上的“负分”。
市二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冯宁翰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开车来看病乃人之常情,作为锡城百姓心中的百年医院,如何满足市民就诊停车需要、增强百姓就医的获得感,成为摆在市二院全体职工面前的一道难题。
变,必须要变。只有来一场大手术,方能祛除妨碍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停车难顽疾。今年5月,市二院停车服务的解决方案开始逐渐清晰:100%让出,医院职工把全部车位让出来留给就医群众。
02/
让给患者:
“腾退间有思量”,仁心不仅在诊疗中
腾出院内所有职工停车位供就诊患者停车——院党委会的解决思路一抛出,医院里有不同声音。“没几年我就退休了,还不让好好停车了?”“院领导带头不停车,我看看你们是不是能坚持一直不停喏。”反对者认为,医护人员工作强度大、时间紧,无法在院内停车会带来不便。
不习惯是肯定的,但改变是必须进行的。医院也想过别的方案。7月和8月做了测试,腾一半职工车位出来,行不行?留百来个车位,让职工轮番停,如单双号限行一般。测试结果显示,由于车位数量实在有限,还得“大刀阔斧”。
思想上的动员做起来。院党委通过各党总支和工会,一方面与大家换位思考,深入剖析停车难给患者就医带来的不便,开展交心交底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调研,为职工寻找停车出路,十余次召开专题协调会解决具体问题。
行动上的表率做起来,院领导和中层干部带头腾车位。风湿免疫科负责人石国勋是“让车位”的坚定支持者,他跟科室医护同道推心置腹:“放在当下,停车服务是优质服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试想,你会请人去一家没有停车位的饭店吃饭吗?看病同样如此。”如今,风湿免疫科不仅腾出了院内停车位,所有医生护士均以绿色方式通勤。
腾退之策得到职工支持,后顾之忧更得解决好。首先是找车位,如何为职工在南院区附近找到合适的停车位成为院方伤脑筋的事。那段时间,包括冯宁翰在内的几个院领导一有空就去找车位,还把寻找的半径扩大到地铁两三站外的区域,“太湖广场都看过好几回”。有位退休职工,还冒着暑热逐一探访医院周边停车场,记录车位数、步行距离等,供医院参考。
最终,在梁溪区政府的支持下,二院整体租赁了朝阳广场人行天桥东侧的顺兴弄社会停车场作为医院职工停车之用,这里与南院区直线距离为250米,实际步行约520米,步行时间约7分钟。
新政实施后,原本在医院停车的职工各自以新的方式通勤,有的改坐公交和地铁,有的骑车,有的则拼车同行。
腾退之间有思量,也有关怀。经过测试期间的数据分析,职工入院停车也有窗口期。比如,夜间就诊人员大幅减少,院方允许职工夜间将车辆停放在院内。比如对本人受伤或家属患病就诊等偶发情况,院方也会照顾他们将车辆临时停放院内。此外,对不停车入院的职工,提供绿色出行补贴。
03/
治本之虑:
“一篙不可放缓”,供需矛盾仍有
目前,院内停车的管理流程已重塑,并根据试点情况及时进行优化。继日均停车破千辆大关后,南院区还录得日最高停车1400辆的新纪录。
新纪录的背后是千方百计挖潜:在符合交通、消防等条件下,见缝插针安排车辆;对少数不文明停车行为,辅以挪车器等设备畅通车道;地下车库每层配备保安,引导就诊车辆尽快找到车位。多措并举下,实现快停快走。停车效率的提升助力患者提升就诊效率,据统计,南院区9月份日均有476辆就诊患者车辆停车时间在1小时以内。按照9月实施的停车利好措施,在试点医院停车1小时以内,无需支付停车费。
“报到第一天,就谈到了停车问题。”二院副院长袁浩记得今年5月来二院上岗时的情景。之前在市卫健委工作的他,当时来二院对接工作都是乘地铁,“开车不好停。”从夏天的测试,到秋天的试行,排队长龙消失了,但分管这项工作的袁浩和同事们却还不能完全放下心。
目前效果虽立竿见影,但仍有些隐忧。
一是顺兴弄停车场规模不大,共计121个车位,无法满足更多职工的停车需求,大部分员工还是绿色出行;
二是一旦城市更新需要,停车场会被收走,届时职工将面临无处停车的难题;
三是院内停车场眼下处于紧平衡状态,如果已习惯于绿色出行来南院区看病的市民改用私家车,脆弱的平衡将被打破。
“一篙不可放缓”。对于医护人员而言,时间是宝贵的,有时是争分夺秒的。只有大幅增加南院区周边停车位的供给,才是治本之策。二院的“停车之变”是一个起点,从院内资源的挖掘来看已到极限,解决停车问题的下一程,应当在停车资源的共享上下功夫。
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如何共享?既需要运用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来实现优化管理,更需要各方以“突破自我”的勇气来解决这个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