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限行是被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案。对于电动自行车限行,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基于出行便捷考虑,认为电动自行车是短途出行的补充,应该通过引导和规范,让电动自行车、机动车和行人和谐共存;一种基于效率与安全视角,认为市中心区早晚高峰交通拥堵、非机动车基础设施不完善、道路资源不均衡,对中心区电动自行车应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面对多样化需求,如何求得各方“最大公约数”,考验着城市治理智慧和能力。
治理电动自行车,最大挑战是找到安全与发展的平衡点。换句话说,既要实现道路交通运行的高效和安全,又要保障好电动自行车出行需求,实现“鱼与熊掌兼得”效应最大化。
为此,应坚持调查研究,让方案举措更贴近民意。“路段限行”怎样优化更切合实际、更合乎需要?开门问策、问计于民,更广泛地听取市民的意见建议,可有效提高决策科学性。正因如此,广州交警通过第三方科研机构,对路网结构、道路所在区位和等级功能、人车流量和车速指数、常规公交和地铁覆盖率、非机动车道建设等因素进行分析评估,并就优化方案再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同时,要向动态治理、精细治理要效能。电动自行车治理事关公众利益,既要稳妥审慎研究制定方案,也要用好绣花功、精益求精。此次方案中,在限行范围上将“中心区域限行”调整为“部分路段限行”,在限行时间上将“全天候限行”调整为“全天、白天、高峰分层次、分时段限行”,就是精细化治理的生动体现。立足市情动态优化方案,把绣花功夫做足用细,才能为市民出行提供更大的便利。
期待治理方案不断完善,让电动自行车成为交通助力,成为美好生活的加分项。 (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