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三年,以英伟达、地平线为代表的芯片公司,通过更为灵活开放的开发模式打开了车企的市场缺口。
另一边,随着自动驾驶供应商在技术上的快速迭代,也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了推进高阶自动驾驶发展的进程中。
这其中,觉非科技作为自动驾驶算法与数据服务的代表,正成为推进高阶自动驾驶量产落地的一股重要力量。
近期,汽车之心专访了觉非科技创始人与技术合伙人刘斌,就自动驾驶下半场量产技术突破口与制胜法则进行了探讨。
01、自动驾驶进入下半场,量产是核心关键词
作为自动驾驶感知决策算法与数据服务商,今年 11 月,觉非科技在资本寒冬顺利完成了近亿元的新一轮融资。
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觉非科技的未来发展已经获得了资本与产业的认可。
自动驾驶产业经历了七八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进入到了下半场的竞争,这已成为行业的共识。
但自动驾驶下半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刘斌认为,自动驾驶下半场比拼的不再是 Demo 和 POC 验证项目,而是真正的量产落地能力。
作为行业内最早一批提出这一说法的自动驾驶公司,觉非一直在践行这一理念。
觉非科技成立于 2019 年,在成立的前两年,这家公司的业务更多聚焦 L3 商用车、车路协同、末端无人配送等领域,通过提供融合感知解决方案,帮助这些领域的自动驾驶公司在高速、智能驾驶示范区、车联网先导区、港口等开放、半开放场景落地。
不过,这并不意味觉非不关注乘用车市场。
「两三年前,我们发现融合计算,包括融合定位的能力,在乘用车上搭载的比例非常低,当时的市场机会并不多。
但我们的路侧项目在提供服务的同时,我们也进行了乘用车相关量产技术的预研与储备,为『技术上车』做准备。」刘斌向汽车之心介绍。
觉非的路侧融合感知系统每天产生的交通数据量多达10 亿次以上,大量的交通数据与车辆自数据为点云模型与算法迭代奠定了基础。
而通过路侧数据训练的点云融合计算模块,也正在反哺着觉非的车端融合计算解决方案。
自动驾驶在乘用车的市场机会在 2021 年前后开始倾斜。
这一时期,蔚来、理想、小鹏等新造车势力先后将「自动驾驶」提上重要议程。随后,越来越多车企也开始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切入自动驾驶。
从供应链上看,国内新兴的智能驾驶供应商在 2020 年、2021 年开始逐步成熟,先后拿到车企的订单。
可以说,自动驾驶产业终于迎来可以规模化的阶段。
在这个大背景下,先前的项目量产经验与技术积累,也让觉非快速抓住切入乘用车智能驾驶市场的机会。
凭借多年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领域中的深耕,觉非推出了可适配于量产方案的产品组合拳,并与多家车企实现了技术方案的定点与落地。
据刘斌透露,国内某头部车企已与觉非科技达成合作,搭载觉非融合计算能力与融合定位模块的新车型即将量产上市。
当下,「量产」已经成为自动驾驶行业的主旋律,谁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更好的效果实现量产交付,谁就能获得主动权。
02、量产经验与技术优势,一样重要
在智能驾驶的产业链条上,觉非的角色是软件算法与数据服务商。
具体来说,觉非科技通过适配不同的车载驾驶域计算平台,围绕自动驾驶的感知和决策提供融合计算能力。
融合计算,指的是多传感器融合,其基本原理就像人脑综合处理信息的过程一样,将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IMU、惯性导航等传感器进行多层次、多空间的信息互补和优化组合处理,最终产生对观测环境的一致性解释。
在硬件水平趋同的背景下,各家自动驾驶差异就更多地体现在融合计算的优劣上,换一个更容易理解的表达是:传感器融合得越差,自动驾驶展现出来的水准会越低,急加速、急刹车、甚至因判断失误引发事故都可能会出现。相反传感器融合得越好,自动驾驶就更像一个老司机,在提升乘坐体感的同时,也极大的提升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
例如,单一传感器做融合定位,在高架桥、多层立交、隧道等场景会面临更多的 Corner case,而城市场景下,建筑物的遮挡导致 GPS、RTK 性能大打折扣。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将感知与数据能力进行有机融合,从而提供一个更具适用性,能更好解决 Corner case 的产品方案。」刘斌表示。
在这里,融合更强调的是感知的能力以及先验数据的融合。感知能力相当于「驾驶员」,他会越来越聪明。先验数据则是自动驾驶系统通过高精地图、动态地图或者静态地图,为车辆提供更好的自动驾驶能力。
为此,觉非推出了面向量产的产品矩阵:
(1)融合定位。这是觉非最早也是最成熟的量产方案,这一方案强调的是融合定位和地图空间数据的通用性,通过与量产的域控制器进行定制化适配,更能适应车企与集成商快速量产的需求。
觉非科技融合定位应对城市复杂场景:隧道内行驶
(2)融合感知。这一方案的特点在于,不强调前融合、中融合还是后融合,而是根据场景选择融合策略。无论是乘用车还是商用车,觉非会根据车企传感器布局、硬件配置、计算能力等,定制不同的融合方案,从而让多传感器的融合表现更加稳定。
觉非科技 LiDAR 感知能力效果演示
(3)数据闭环服务。觉非拥有路侧和车端的两重布局,这意味着其拥有更广的数据来源,能够对数据模型进行特定的训练,进一步解决自动驾驶的长尾问题。
除了这样的技术优势之外,觉非的量产经验也是颇受车企认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与车企的合作中,刘斌认为,量产经验、成本控制与软件的可靠性是车企最为关注的维度。「如果软件供应商能向车企输出项目管理的经验,这在车企当中会更受欢迎。」刘斌表示。
尤其是在自动驾驶软件定制化程度高,行业没有标准解决方案的背景下,刘斌向汽车之心坦言「这也是让软件供应商较为头疼的地方之一。」而觉非的经验是,不断优化工程架构,以此加快适配与量产的进度。
「量产上车的第一步就是统一整个自动驾驶产业链的认知」,这也是觉非历经几次量产项目后取得的宝贵经验。而坦诚沟通与专业性,也成为刘斌眼中软件公司与车企、集成商合作的基础。
觉非科技创始人与技术合伙人 刘斌
通过对车企需求的精准洞察和高效理解,这也快速帮助觉非成长为一家更具「车企思维」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
随着行业发展进入深水期,刘斌认为,未来感知与地图耦合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将成为更加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数据驱动也同样是加速自动驾驶迭代的关键手段。
基于这样的预判,觉非也做好了提升自动驾驶能力、扩展自动驾驶运营范围,在大算力芯片下部署更加复杂算法的准备,为大规模量产铺路。
03、芯片+算法,觉非探索新业态下的新模式
几年前,Mobileye 的黑盒交付模式是诸多车型辅助驾驶系统的标配,但这样的模式无法满足众多车型定制化要求颇高的状态,这才导致特斯拉、蔚小理等头部新势力萌生了全栈自研的想法。
现如今自动驾驶行业百家争鸣,从传感器到芯片再到算法,一众技术公司正在努力推动自动驾驶的量产落地,众多车型的定制化需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
为了更快速地迎合这种定制化需求,芯片公司与算法公司携手发展,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合作方式。
觉非科技与地平线的合作也呈现出了这种趋势。
具体而言,地平线的芯片是基础能力,在这之上会有众多的软件和硬件合作伙伴发挥各自的能力,形成一种百花齐放、各显神通的状态。
作为软件供应商的觉非,便是在地平线打造的舞台上大显神通的一份子。
芯片+算法解决方案,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快速推动自动驾驶量产落地的范本。
刘斌表示:
「这样的模式既为车企提供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快速满足不同车型对自动驾驶的定制化需求,又能实现芯片与算法公司在市场和商务资源的协同,从而将整个盘子做得更大。」
今年 5 月,觉非科技与地平线达成生态战略合作,以「芯片+软件解决方案」集成的形式推进全场景智能驾驶的量产落地。
不久之后,觉非科技基于地平线征程 5 芯片,率先推出了一套「城市通勤融合定位量产解决方案」,通过将「融合计算」与「地图空间数据」结合,实现了车辆自定位与实时建图的技术突破,快速推动行泊一体功能的量产落地。
在这一合作中,觉非极大地扩大了自己量产上车的机会,为行业更快速地实现自动驾驶的量产落地提供了技术支撑。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地平线除了自己直接/间接进车厂、合资进车厂之外,也在尝试利用自身影响力和优势,主导一种车厂更容易接受的拼盘模式。
这种模式既服务了车厂又发展了自身,同时还扶持了行业伙伴,如果最终能够落地,将真正实现多方共赢。
从开发模式上看,地平线+觉非这样的芯片与算法解决方案相结合的模式,可以大幅降低系统开发成本,为车企提供更为灵活的多硬件平台部署可能。
在刘斌看来,这样的发展方式将成为行业主流,加速推动自动驾驶行业朝着大规模量产落地的方向迈进。
04、终局思维、瞄准量产:觉非穿越资本寒冬的秘诀
翻阅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史,2016 年是个颇为值得纪念的年份。
这年下半年,谷歌开发的围棋智能机器人 AlphaGo 打败围棋圣手李世石,这一事件极大地激发了行业对于人工智能的关注与认知。
甚至引发了「什么工作最容易被机器人取代」的大猜想,这其中司机就成了一个即将被替代的「濒危职业」。
为了能加速自动驾驶时代的到来,大量资本涌进了自动驾驶行业。
据美国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发布的投资情况报告显示,在 2016 年 10 月至 11 月,全球自动驾驶主流投资进入急剧增长阶段,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其交易总额从 110 亿美元增至580 亿美元,涨幅达427.3%以上。
自动驾驶野蛮生长的时代就此开启。
Argo.ai 傍上福特的大腿,Mobileye 成为英特尔的囊中之物,均是这一时期极具影响力的事件。
热情总是短暂的,被自动驾驶「冲昏头脑」的资本也逐步在消逝的时光中恢复了清醒。
2019 年初,时任 Waymo 首席执行官约翰·克拉夫奇克(John Krafcik)公开表示「自动驾驶汽车可能永远无法在全路况条件下行驶。」在这样悲观的预测当中,资本对自动驾驶行业的热情迅速下降,行业寒冬也就此开启。
成立于 2019 年觉非,一出生就过上了「冷日子」,这样越发严峻的行业环境也逼迫着觉非摸索前行,一边以融合计算为基础,为整个公司的发展提供业务支撑;一边以大规模量产为目标,持续迭代融合计算的技术能力,打造行业领先的技术优势。
以「终局思维」推动技术发展的理念与脚踏实地的技术实践,便是觉非「穿越寒冬」频频收获资本认可的关键。
从成立至今,觉非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初创公司,成长为一家实现跨场景、跨平台、跨终端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并收获众多车企定点。
今年 11 月,觉非科技顺利完成近亿元的新一轮融资。而这一次融资将主要用于新一代融合计算技术的研发与迭代,以及定点量产项目的持续交付。
这样的成长轨迹足以说明觉非拥有推动自动驾驶量产落地的硬实力。
2022 年春节 觉非科技员工书写「觉战」
随着行业内多家车企城市 NOA 功能相继上线,自动驾驶正式迎来「进城」的下半场。自动驾驶产业也终于迎来放量上车的阶段。
在刘斌看来,围绕算力、算法、数据构建的三要素将成为汽车智能化的核心驱动力。尤其是在软件定义汽车背景下,数据、算法和算力是自动驾驶开发的三驾马车。
在这个背景下,觉非将「数据驱动量产」定义为 2023 年觉非科技发展的关键词。
更好的技术优势、更强的量产能力、更多的车企定点,是吸引资本市场投入的关键,也是加速自动驾驶公司获得产业生态认可的关键。
同时,这也意味着自动驾驶公司已经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正向循环。而觉非正处在这样的正循环之中,这是对脚踏实地者最好的奖励,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融合计算为技术路线,数据智能为驱动力,帮助合作伙伴加速自动驾驶量产落地,这是觉非在自动驾驶下半场的技术突破口与制胜法则。
目前,业内普遍认为完全自动驾驶的未来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达成,在这样漫长的发展过程当中,自动驾驶产业链上会涌现出越来越多像觉非这样的实干者。
只有经过这样大浪淘沙式的洗礼,自动驾驶行业才能稳步向前,完全自动驾驶的目标才能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