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新型储能 为湖南构建高质量能源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发布日期:2022-03-02

核心提示:大力发展新型储能对于促进新能源发展、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具有决定性意义。近年来,湖南积极锚定总书记提出的双碳目标,充分利用装
 

 

 

 

大力发展新型储能对于促进新能源发展、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具有决定性意义。近年来,湖南积极锚定总书记提出的“双碳”目标,充分利用装备制造和材料领域的基础优势,打造了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10多家、集群年产值700多亿元的储能材料产业链,为加快发展新型储能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湖南发展新型储能仍面临顶层设计不完备、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产业链存在薄弱环节等问题,迫切需要从战略层面超前布局、加快推动,努力抢占新型储能科技和产业高地,为湖南构建高质量能源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做优创新链

 

 

推动储能科技创新

 

 

储能领域的科技创新突破将成为带动全球能源格局革命性、颠覆性调整的重要引领技术。湖南在先进储能材料特别是电化学储能材料方面创新能力强,拥有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一流科研院所和领军企业。当前,我省应切实推动储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攻关联动,加快储能科技创新突破。

 

 

一方面,应努力强化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实现的完整创新链条。优化储能相关学科专业布局,形成涵盖本科、硕士、博士的储能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利用优质创新平台,大力培养储能行业领军人才、青年创新人才、工程技术人才等多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保障湖南储能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梯队;积极打造一流储能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交叉学科,强化湖南储能技术原始创新能力;引导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打破单位壁垒,组成科研联合体,将理论创新、技术创新、集成创新结合起来,瞄准关键材料、关键技术、系统集成的关键短板进行联合攻关,加快创新成果转化,解决好产学研转化不畅问题。

 

 

另一方面,应加强储能安全领域研究与创新。随着新型储能应用逐步向大型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储能安全问题已经凸显出来。应着眼于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运行安全,贯通储能本体安全、设计安全、过程安全、消防安全创新链,重点支持高安全电化学储能材料、新型电池设计、储能电站整体安全性设计、故障诊断和预警技术与装备、清洁高效灭火及防复燃技术等攻关,推进储能接入电网的控制保护及安全技术与装备开发;超前布局其他高安全性创新储能技术。

 

 

做强产业链

 

 

打造储能产业高地

 

 

国家明确新型储能发展目标:到2025年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实现全面市场化发展,装机规模基本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相应需求。我省应在进一步做强储能材料优势产业的同时,补齐下游产业短板,打造国家储能产业高地。

 

 

一方面,应进一步巩固储能材料产业优势。筑强“原材料—电池材料—电芯—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的完整先进电化学储能材料产业链,打造多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储能材料产业集群和基地。大力发展集装箱式、移动储能电源车、智慧储能充电站等电化学储能装备,补齐做强储能变流器、能量管理系统等环节,形成电化学储能材料产业体系优势。

 

 

另一方面,应积极培育多种新型储能,形成完整的储能供给。利用湖南装备产业优势,鼓励和吸引装备制造企业进入压缩空气储能、热(冷)储能、飞轮储能等储能装备生产,逐步引导向下游高附加值的储能产业应用、储能商业化运营方向发展,促进储能产业链深度融合,有效推动湖南新型储能全产业链发展。

 

 

做大价值链

 

 

发挥产业共创能力

 

 

今年2月,国家《“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正式出台,新型储能产业即将步入高速增长期。我省应加快新型储能产业内涵式发展,着力提升储能产业价值共创能力,将其培育成全省产业经济发展新引擎。

 

 

一方面,应提升新型储能产业整体经济效益。良好的经济效益是驱动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顶层设计层面,尽快出台湖南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和中长期规划,切实引导相关企业全面了解湖南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战略定位、目标、路径,精准识别市场机遇与市场风险,及时掌握市场脉搏和发展趋势,从而提升企业的投资成功率和营收能力;在产业布局层面,积极打造新型储能产业示范园区和产业集群,提升整个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新型储能产业的价值功能。一是发挥新型储能产业对于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支撑作用,精准发展电源侧和电网侧新型储能,探索推广共享储能,推动新能源逐步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体;二是发挥新型储能产业对周边产业和就业的带动力,利用新型储能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等特点,与我省其他重点产业成果共用、同频共振、发展共荣;三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丰富新型储能的应用场景,既要满足覆盖电源侧、电网侧等工业需求,也要注重满足用户侧、居民侧以及社会化功能性储能设施等社会生活需求。比如加快发展新能源车补能体系、家用储能设备等,全面支持人们生活方式向智能和低碳方向发展。


 
 
[ 频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6055099号-3

充电桩网 版权所有 © 2016-2018 咨询热线:021-6117 0511  邮箱:sina@heliexpo.cn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充电桩网.本站网络实名:充电桩网-最专业的充电桩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