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件截图
在发展目标中,《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成熟健全,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基本满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求,全面支撑能源领域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
图:文件截图
此外,《实施方案》强调,加大力度发展电源侧新型储能,在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等新能源资源富集区,以及其他新能源高渗透率地区,重点布局一批配置合理新型储能的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提升新能源并网友好性和容量支撑能力。《实施方案》还提出:完善电网侧储能价格疏导机制,探索将电网替代性储能设施成本收益纳入输配电价回收;完善鼓励用户侧储能发展的价格机制。笔者注意到,国务院曾于2021年10月26日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指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但此方案并未提及该具体目标。《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1》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35.6GW,包括其他新型储能装机3.9GW。其中,锂离子电池累计装机规模为2902.4MW。据光大证券预测,到2025年,我国储能投资市场空间将达到0.45万亿元,2030年增长到1.30万亿元左右。“2020年起至2060年碳中和,储能投资累计市场空间将达到122万亿人民币。”
图:光大证券研究所预测
东莞证券分析师此前发布研报,预计未来电化学储能将成为储能的主要发展方向。安信证券分析师邓永康测算,2025年全球电力系统用电化学储能市场规模预计超5000亿,成长空间广阔。国内磷酸铁锂储能产品未来有望凭借较高的性价比持续提升市占率,中国企业大有可为。
安信证券认为,从国家顶层设计到地方省市出台的政策来看,储能成为目前解决能源变革的重要手段。2022年是储能的订单放量年,率先拿到订单的企业有望占据先发优势。具备订单获取能力及规模扩张能力的企业,有能力迎接市场进一步扩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