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不走寻常路的海归 ,从兰州到北京再转战上海,从40岁的不惑之年到60岁的花甲之年,把换电这一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商业梦想变为政策大力支持的技术路线与商业新蓝海。
国产动漫龙头奥飞娱乐出品的一个知名动漫是《超级飞侠》,这部3D动画讲述了乐迪、酷飞、小青与一群称为“超级飞侠”的飞机机器人环游世界,为不同国家的小朋友递送包裹。这些超级飞侠各有所长,总能在关键时刻出手帮助全球各地的小朋友解决各种难题。
奥飞娱乐的老板蔡冬青在现实中也有化身超级飞侠的经历。2016年,蔡冬青出资15000万元,联合张建平(出资5000万元)成立奥动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动新能源)。
张建平,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换电第一人”。在换电模式备受质疑、多年坐冷板凳的行业背景下,张建平在这条赛道上坚持了20年。伴随动漫传奇人物蔡冬青的投资加盟,张建平的换电梦想迎来最强搭档,有了今天换电赛道的领军企业奥动新能源。
2020年11月,奥动新能源在广州车展上发布“20秒极速换电技术”,张建平感慨:“今年是二零年,我做换电二十年,把换电做到了二十秒。”“我做了20年换电,春天来了”。
提起换电模式,不少人首先想起的是以色列明星创业公司Better Place,这家有着天才创始人、一度名噪一时的科技公司,虽然在2013年停止运营,但一直被视为换电技术路线的代表与商学院研究的经典案例。
但其实,在换电模式这条赛道上,中国的创业公司起步更早,生命力也更为顽强。
2006年6月18日,兰州31路公交车车队里,多了两辆不带“大辫子”的公交车。当地媒体对此报道称,这是由兰州开创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集零排放、无噪音、无视觉污染于一身的两台电动公交车,解决了“长辫子”公交车系统成本过高、运行线网存在“蜘蛛网”视觉污染、怕停电、用电成本高、必须沿着线网运行的问题。
当时的报道显示,这种电动公交车每天只需更换3-4组蓄电池,每运行两圈需更换电池1次,每组蓄电池重1吨,更换电池由“机械手”完成,更换时间仅为2分钟,利用晚间用电量低谷时的电能为蓄电池充电,更省电。
这是我国换电车辆首次上路运营的新闻,比2007年创立于美国硅谷的Better Place还要早。这则新闻背后,是一个成长于兰州的海归精英回国创业的商业冒险故事。
2000年年底,已经移民美国5年的张建平决定回国创业。这在当时也是顺应时代潮流之举。世纪之交,中国加入WTO谈判几近尾声,进一步改革开放、融入世界经济的战略大棋局已摆开,国内各行各业都有强烈需求与国际接轨,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
无数海外华人也心潮澎湃,尤其是科技圈人士,觉得科技报国,一展平生抱负的时机终于来了。2000-2005年间,中国汽车行业就迎来一波密集的海归潮。
张建平也和汽车行业的那些知名海归一样,告别“住洋房、开豪车,福利待遇无忧”的美式中产生活,回国大展拳脚。
2001年,张建平和当时的合伙人一起构思,提出了“电车分家,电池租赁,电网介入”的技术思路和商业构想,并用当时只是起步阶段的3D动画技术做成一个演示视频。
这些想法,和Better Place的创始人沙伊·阿加西(Shai Agassi)不谋而合。但无论是受到以色列高层认可支持的Better Place,还是草根创业的张建平和他的开创科技,都未能预料到换电这条道路有多艰辛。
一门心思认定新能源产业大有可为的张建平,回到自己的成长地兰州,成立兰州开创科技有限公司。2003年,张建平申请了快换模式的发明专利。
但超前的商业理念、从未听闻的新技术,缺乏足够硬核强大的背后“金主”,张建平和开创科技很快就品尝到“开天辟地”的困难。没人愿意买他们的产品,哪怕是租赁也不考虑。
兰州公交的质疑,代表了当时业界对于换电这一新生事物的顾虑:”全世界、全国都没听说过的东西,你让我们来试?”
无奈之下,张建平和开创科技只能自掏腰包购买两辆公交车,自己改造后免费提供给兰州公交使用。
一则看起来积极光明的报道侧面反映出张建平和兰州开创科技的真实处境:2003年10月,兰州开创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和美国鼎邦控股有限公司代表签署合资协议。根据协议,开创科技有限公司和美国鼎邦控股有限公司在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合作建设年产一万辆卡式电池组电动公交车生产线,其中开创公司以知识产权及技术形式入股,占股权的54%,美国鼎邦公司以资金2000万美元入股,占46%。
当地媒体报道称,这一协议的签署,意味着“兰州开创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城市零污染”卡式电池组电动公交车”项目终于找到“婆家”。如果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兰州市民有望在年底一睹零污染电动公交车的风采。”
事实上,兰州开创的换电公交真正上路,已经是3年后。当年,兰州开创还为31路公交的两辆示范车辆建立起一个简陋的换电站。这也是全球首个换电站,比2007年成立的Better Place时间还要早。
走到示范运营这一步,兰州开创科技花光了公司账上的500多万,还欠了一屁股债。
当时,有朋友觉得张建平创业太艰苦,风险太大,劝他收手:“你一个做换电站的,怎么搞着还造车去了,还把车免费给人家用?”
但张建平却觉得很值,用5年时间,将商业构想一步步落地,建立起换电站,车辆上路示范运营,积累单车5万公里的路试数据,摸索快换设备和换电站的建设和管理经验。
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运营经验和路试数据,让张建平获得了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示范项目的机会。
“如果我们当时不这么做,不知道又要等几年,与奥运会的缘分可能就没了。”张建平后来对媒体回忆。
现在回过头来看,在世纪之交的海归回流、科技创业的时代大潮中,有些海归难以适应国内外差异巨大的企业文化与管理方式,短暂试水后重返欧美大厂,有些则在完成带领国内车企与国际结对的阶段性使命后退居二线。
40岁时选择回国创业,当初义无反顾地踏上换电之路的张建平,选择的跑道和别人不太一样,选择了一条事后看来艰辛又漫长的道路。不过,他的耐力似乎也更好一些。
2019年,张建平接受《第一电动》采访时坦言:可我那时候不觉得是冒险,和很多回来的人一样,我们都心潮澎湃:机会终于来了。如果知道(这么难),我就不回来了”。
从40岁的不惑之年到60岁的花甲之年,从光环加身的海归精英到四处碰壁的创业者,把家安在上海临港工厂里的张建平,把一度被认为“死路一条”的换电模式,从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商业梦想变为政策大力支持的技术路线与商业新蓝海。
张建平20余年攻坚换电模式的商业故事,足以拍成一部激荡人心的励志电影。同时,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蹒跚起步到引领全球,成为产业变革核心的一个微观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