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用户成长之路 从重新认识电力系统开始

发布日期:2022-01-18

核心提示:北极星售电网讯:2022年元旦的《随笔|2021-2022售电季,来自电力用户的自白》(点击链接跳转原文)无意戳到了很多电力用户的痛处
 北极星售电网讯:2022年元旦的《随笔|2021-2022售电季,来自电力用户的自白》(点击链接跳转原文)无意戳到了很多电力用户的痛处,“李子”直接在下方留言“同感经历”,也有朋友私信我表示其中的某段的文字是为他准备的特写。都说了不要对号入座,还是有人情不自禁去抢座位。
 
(来源:北极星售电网 作者:沐曦探能)
 
在随笔后面的留言中“Five5”留言深深地刺激了我。电力用户就应该是羊吗?而且是入圈之羊,只能任人宰割吗?作为电力市场中占比最大的市场主体,电力系统中电力商品价值的最终实现方,电力用户到了应该做点什么的时候了。“躺平”只能任人宰割,口舌之辩是那么的无力,唯有通过自我成长,在认知上、专业上、能力上不输其他市场主体,才能在这个市场上赢得尊重,获得应有的市场地位和价值。
 
那么该怎么做呢?
 
让我们从重新认识电力系统开始吧。
 
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要里程碑之年,也是国内外能源形势发生剧变的一年,国内煤价、国际油价、天然气价格都经历了大幅上涨。同时,这一年电力用户习以为常的情况都变了,原来一直敞开供应的电力可能会被“限电”了,原来一直降价的售电价格涨价了,原来熟悉的电费单变得看不懂了……
 
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事件和数字,单一电力用户不可能随时去跟踪、研究。怎么办?
 
作为电力用户,我们更关心的是我们所处的电力系统到底发生了哪些与我们相关的变化?对我们将产生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可能或多或少都在电力用户心中出现过,让我们来一起探讨吧。
 
首先电力系统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作为电力用户,最需要知道我国电力系统正在发生四个方面显著变化,分别是:电力供给结构在变化,电力需求层次在变化,电力市场规则在变化,电力用户角色在变化。为方便记忆,可以简称“供需视角”在变化。下面分别说明一下:
 
1、电力供给结构在变化。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数据,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突破10亿千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均持续保持世界第一。根据中发【2021】36号文,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未来十年,甚至是未来三十年,电力的供给结构都会发生巨大变化,从目前以煤为主体,逐步增加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份额,形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煤电、核电、水电等多种能源相补充的供给结构。未来预计若干年后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超过化石能源发电量,电力供给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会将越来越被整个社会感知到。
 
2、电力需求层次在变化。以前电力用户追求的电力的安全稳定供应,最好还能价格优惠。但近年来,更多的用户,如大型跨国公司、外贸型企业、国内知名科技企业纷纷提出要购买绿色电力,要通过改变用电结构,降低自身的碳排放。特别是在国家“双碳”背景下,碳交易的试点范围在逐步扩大,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也会主动加入到绿电采购的队伍中来。可见,从稳定经济到低碳绿色,用户的电力需求层次在逐步提升。除绿色电力外,随着能源互联网的发展,能源个性化定制服务、电力大数据增值服务等新需求也会逐步出现。
 
3、电力市场规则在变化。2015年国家电改“9号文”发布后,电力市场就进入了不可逆的改革进程中。从2018年开始的电力现货试点,则在还原电力商品属性上迈出了一大步,2021年,在能耗“双控”和大规模“限电”背景下出台的“1439号文”则加速了用户侧改革的进程。工商业用户全面进入市场,“目录价”改“市场价”,放宽价格波动范围,这些改革措施无不直接影响到用户的切身利益,直接牵动用户的神经。随着规则的变化,市场实实在在地教育了电力用户,电价真的是可涨可降。电力的一般商品属性在逐步体现。
 
4、电力用户角色在变化。用力用户就是电力用户,角色上还能有什么变化?是的,以前电力用户用电量再大,保障级别再高,电压等级再高,也就是一类用户、二类用户、三类用户的区别,还是电力用户。但,君不见,隔壁老王家的厂房上安装了光伏发电系统,除了自己用以外,富余电量还可以反卖给电网;朋友李老板自家厂区空地上多了几个集装箱储能装置,听说好的时候一个月的需求响应的奖励就几十万;甚至,有些出租车公司已经利用充放电的灵活性参与了当地的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玩起了高大上的"V2G”。这些“不安份”的电力用户已经跨界了,从单纯的电力消费者,变成了电力系统中的电力生产者、需求响应者、电力消费者的多面、复杂的角色,有专家把用户的这种新角色叫做“产销者”。而且这种趋势才刚刚开始,随着现货市场、容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在全国各地的逐步放开,电力用户作为“产销者”的场景会越来越多,对整个电力系统的贡献和商业价值都会越来越大。
 
以上变化正在发生,并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至少是以十年为尺度。那么这些变化最终目标和发展方向是什么呢?
 
国家决策者高瞻远瞩,及时为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21年3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概念一经提出,就成为了行业最炙手可热的研究主题。有专家将新型电力系统形态概括成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高比例新能源广泛接入、高弹性电网灵活可靠配置资源、高度电气化的终端负荷多元互动、基础设施多网融合数字赋能。
 
站在用户角度,“新型电力系统”会对电力用户产生哪些实实在在的影响呢?
 
根据可预见的发展趋势,将会给用户带来四个方面的影响,电力用户将体会到“三多一高”,即:需要达成工作目标项增多,需要管理的软硬件设备增多,需要对接协调的外部对象增多,对电力用户专业深度和广度的要求提高。具体如下:
 
1、需要达成的工作目标增多。随着需求层次的提高和用户角色的转变,既要安全稳定,又要绿色低碳将成为大部分电力用户基本需求。那么行业中普遍认可的能源“不可能三角”要变成可能三角了吗?在新型电力系统中,每个用户都要在价格低廉、稳定供给、绿色低碳三方面进行权衡与抉择,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优解。除上面三方面的目标外,一些电力用户中的优等生,还会将智能、弹性甚至更多的目标作为自己的加分项。
 
2、需要管理的软硬件设备增多。电力用户原来只要管理好自己的用电设备就好了,最多再加个能源管理系统,就显得很高级了。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用户侧的分布式电源、用户侧储能、用户侧充换电装置等硬件系统及其对应的监控软件,微网控制系统将会逐步增加,这些软硬件之间的数据打通,个性化用户数据分析,系统的智能联动都会成为电力用户的刚需,也将成为用户的主要管理内容。
 
3、需要协调的外部对象增多。原来电力用户只要与当地政府和电网保持沟通,最多再加上售电公司。但上面提到的用户侧软硬件系统投产的前中后期,这些软硬件系统的供应商、工程商、运维商、综合能源管理商等外部协作主体也会成为电力用户的重要协作伙伴,另外由于用户从纯消费者变成了“产销者”,也不可避免地与“隔壁”企业、周边社区形成多形式、多层次的协调互动。
 
4、电力用户专业深度和广度的要求提高。以上提到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都是需要由电力用户中具体的个人和团队来完成的。可以看出未来对电力用户电力能源方面的专业深度和广度要求都在快速提高,只会做配电设备运维很难满足未来新型电力系统对电力用户能力的要求了。未来一个完整用户侧专业电力团队至少需要发电、配电、储能、电力市场、碳管理、信息自动化、数据分析等专业人才。跨学科,一专多能、π型人才将成为市场的宠儿。可以预见,随着电力改革的深入,未来高校将需要开设专门培养电力用户的专业,特别是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才能满足未来市场对高端电力用户人才的需求。
 
面对这么多新增任务和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现在广大的电力用户从业者们应该怎么做呢?
 
作为其中一员,我思来想去,百思不得其解。真是当局者迷啊……
 
有一天在广州的珠江边散步,看着流速很慢,但势不可当的江水,忽然想到,这不是与我们国家的电力改革非常像吗?看起来很慢,但势不可挡,一定会按其规律去到他该去的地方。我们作为电力改革大潮的中的微末一员,只有顺势而为,才能有更好的发展。那么,该如何顺势而为呢?
 
一阵清爽的江风吹过,心里忽然浮现出四个字“识势求是”。可能不准确,也可能不全面,但自己内心一下明朗了,直觉告诉我这就是我在一直思索的电力用户应该的“干法”:
 
1、识,就是认识,一是认识自己,认清自己在电力系统中专业特长,自己能力在行业中的位置,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二是认识公司,要认识到公司在电力能源方面的需求,结合公司所处行业和电力能源的发展方向,找准公司在可能的发展方向,明确自己定位和未来方向;三是提升认知,及时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提高,提升自己对专业、业务、行业的认知水平。
 
2、势,就是认清国家“双碳”战略的大势,新型电力系统的行业发展趋势,所在行业的发展形势,所在企业的发展态势。看清趋势并把握趋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3、求,包括向内求向外求,向内求就是从做好本职工作开始,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职业能力,认识水平。打铁才需自身硬,能力不够的时候,外部再多机会也与自己没有关系。向外求就是善用外部资源,注意扩大自己对外的影响,与外部形成良性互动,成为组织的关键连接器,让你的优秀被更多人看到。
 
4、是,就是把自己和公司期望转化成目标,目标分解成计划,计划落地执行,执行变成成果的全过程,就是知行合一。行动并拿到结果是理想最高贵的表达。

 
 
[ 频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6055099号-3

充电桩网 版权所有 © 2016-2018 咨询热线:021-6117 0511  邮箱:sina@heliexpo.cn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充电桩网.本站网络实名:充电桩网-最专业的充电桩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