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直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各地政府纷纷与行业企业联手,开展了多轮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去年,我国实施了一轮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取得了积极进展,也让业界普遍看到了新能源汽车在农村地区广阔的市场前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新能源汽车下乡车型共销售106.8万辆,同比增长169.2%,比整体市场增速高约10个百分点,贡献率逼近30%。这充分说明,新能源汽车下乡大有可为。
不过,当前新能源汽车在农村地区使用仍面临诸多不便,比如充电桩等基础设施不足制约了新能源汽车进一步推广普及。因此,新能源汽车下乡,“桩”一定要先行。
目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多集中在市区和高速公路沿线,农村地区分布较少且不均衡。有人认为,很多农村地区居民自家都有院子,完全可以在家里充电,而且出行半径较小,对公共充电桩的需求不是那么强烈。这种说法缺乏长期眼光,一是农村地区电网等基础设施条件普遍薄弱,大多数仅能使用慢充,严重影响用户体验;二是与燃油车可以通过遍布城乡各地的加油站随时补能相比,如果缺少了公共充电桩,新能源汽车使用范围将大大受限,农村居民同样也会有远行需求,谁都不希望买个“瘸腿”的车。
随着补贴逐渐退坡,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在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换的关键时期。此时,产业政策导向应由“扶上马”转为“送一程”,由购买环节的直接补贴,过渡到针对使用环节的“软环境”建设。比如,通过完善充电桩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营造更好的大环境。
充电桩等配套设施运营成败,三分在建七分在管。为避免“有人建没人管”的尴尬,就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行业企业把服务网络进一步下沉到乡村基层,通过不断优化提升用车、充电等方面的体验,打消农村居民买新能源车的顾虑。只有各方协同发力,才能真正助新能源汽车在农村的广阔天地畅行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