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试点微电网技术
万帮数字能源拥有完整的“源网荷储售服”一体化新型电力系统解决方案,旗下品牌“星星充电”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运营头部企业。通过此次合资合作,江苏石油将资产、品牌优势与对方的设备、运营、客户资源结合起来,用现有设施和运营能力尽快获取成熟的客户资源,以较低的成本扩大充电网络,为将来打造综合能源服务商打下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中石化万帮与中国石化仪征化纤签订合作协议,要打造国内化工行业首家智慧能源微电网。此外,江苏石油还与省内发电头部央企开展合作,进一步探索虚拟电厂发展路径,推进一批光、储、充、放(V2G)一体化电能项目落地实施,加大力度推动传统耗能企业用户侧储能智慧微电网业务。中和路加能站试点微电网技术,使江苏石油成为系统内首家正式投营“源网荷储”微电网项目的企业。
近年来,江苏石油稳步推进站内充电资源和闲置场地开发、全力拓展外部优质场地资源,不断加大充电终端网络的自建自营力度。2023年9月,已经成为中国石化首家充换电量超亿度的企业。
推动液冷超充发展
“油气巨头布局充电桩,一是响应国家政策方针和号召;二是顺应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大趋势;三是要突破自身在传统能源盈利或服务的天花板,在发展新业务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充电行业资深专家杨希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根据中国充电联盟的最新数据,2023年,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338.6万台,同比上升30.6%。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859.6万台,同比增加65%。新能源汽车在2023年销量为949.5万辆,综合桩车增量比1:2.8来看,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不过,高速公路充电难、排队时间长等,一直是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痛点。
“从目前充电场站的建设情况来看,大多布局在城中心或城乡结合处,城际、省际高速路上仍是一片空白。此前,国家电网响应国家号召,率先布局了‘九纵九横两环’高速城际快充网络。如今,能源巨头们利用其在高速公路上的网络优势,可以很快形成充电部署。”杨希表示。
据悉,中国石化借助加油站布局的思路,更好地在省道、国道以及高速公路上建设充电站,在考虑良好收益的基础上形成有竞争力的补能网络。
随着油气巨头入局充电行业,它们利用自身特点发挥出现有优势,或将给充电行业带来重大改变。杨希提到两点:第一,由于加油站变为“加电站”后,考虑到服务车主群体的诉求是即充即走、即来即走,或将推动整个充电桩行业往液冷超充的新阶段发展。这与此前在社区、商超等地进行充电基础设施部署完全不一样;第二,由于能源巨头建设的充电场站大多是大功率液冷超充场站,本身承载的功率比较大,可以更有效参与到能源互联网、虚拟电厂的调配中来。
杨希还指出,这些能源巨头还能够利用充电数据,建立出行数据、出行模型等,从而进一步参与建设智慧城市与绿色出行。
转型步伐正在提速
2024年以来,中国石化已连续两次在充电领域进行布局。1月初,中国石化发布消息称,中国石化资本公司投资入股的西安领充创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交割。这也是中国石化资本公司在充电桩领域的首笔投资。
事实上,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能源企业一直在充换电基础设施推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形式包括自己布局、与车企展开合作,与当地企业展开合作等。早在2017年初,中国石油就与一汽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内容涉及充电业务在加油站的试点和推广。2023年9月7日,中国石油更是收购了普天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100%的股权。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上一轮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能源企业的入局,是出于央企的责任和定位,如今则更多是出于充换电行业热度提升带来的市场机会,以及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下自身转型的需要。
杨希认为,这些能源巨头可以利用已经占据的交通枢纽等优势,利用普通车主已经形成的“驾驶依赖”,将3亿多加油的用户转变为充电的客户,利用网络优势、服务优势、品牌优势和资本优势进行转型。
中国石化自2023年正式大规模建设充电桩,建设速度非常快。中国石化高级专家、销售公司新能源管理部经理王维民表示,截至2023年12月底,中国石化拥有超6000座充电站。除了国内,中石化还在新加坡、泰国等地布局充电业务,已完成2023年—2030年在国内乃至进军东南亚的整体布局和总体规划,并提出要在2030年跟上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的步伐。
在“双碳”目标与能源转型的背景下,中国石化目前在新能源业务的布局已经拓宽到充换电、氢能、光伏等新业务。除了乘用车充电,中国石化也针对商用车充电和换电进行布局,并在重点线路全力打造氢能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