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发展海上风电主战场
汕头南澳勒门海域,35台风电机组矗立在碧海蓝天之间迎风转动,将阵阵海风转化为绿色电力,然后由12公里之外的220千伏疏港变电站将这些“绿电”送入大电网。拥有218公里大陆海岸线和167公里海岛岸线的汕头,风力资源丰富,有天然发展风电的优势。2010年,国内最大型风电柔性直流输电工程落户南澳岛,为我国新能源开发发挥了重要示范作用。
根据《广东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2017—2030年)(修编)》,汕头市近海浅水区规划风电场址6个,总装机185万千瓦,近海深水区规划风电场址4个,总装机3350万千瓦,汕头海上风电规划装机容量占全省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的比例高达53%,是广东发展海上风电的主战场。
数据显示,2021年,汕头以风能产业为龙头的新能源产业增长15.8%。今年上半年,在大唐南澳勒门Ι海上风电等多个项目的带动下,汕头新能源投资增长达到了77.7%。
记者从汕头市海上风电开发和产业发展专班了解到,随着粤东近海深水区场址拓展和我国海上风电技术进步、大功率机型研制应用,未来汕头市海上风电实际可装机容量有望扩容至6000万千瓦以上,其发电量将是三峡水电站的3倍左右,年创造发电产值约1000亿元。
大力推进国际风电创新港建设
汕头风电产业在依托市场蓬勃兴起的同时,政策面也频吹暖风。2021年3月,广东省委、省政府正式发布了支持汕头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的意见,支持汕头“构建海上风电全产业链,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并将其列为“十四五”规划重要任务。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支持汕头建设国际风电创新港。天时地利人和齐备,汕头发展海上风电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前景广阔。
汕头市委、市政府把建设和发展海上风电产业作为构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格局的首要抓手、第一工程全力推进,依托粤东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建设,集中打造2000亿元新能源产业集群,加快形成“1+3+3”海上风电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正举全市之力高起点、高水平建设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
依托得天独厚的海上风力资源,近年来,大唐、华能、三峡、中海油、中国绿发、国电投等一批央企相继循“风”而来,为汕头海上风电资源开发注入强劲动力;国电南瑞、青岛武晓、江苏华纳、盘古润滑等一大批海上风电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因“风”而聚,汕头正逐步构筑起日趋完善的风电产业链。
将建4200亩海上风电产业园
为给海上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水平的园区载体,近年来,汕头市在濠江区广澳临港片区规划建设面积约4200亩的海上风电产业园,目前已完成收储面积约3000亩。谋划引进一批关键零部件生产、技术研发、施工运维等上下游龙头企业落地发展,加快形成产业发展集聚地和技术创新策源地。
记者在位于汕头海上风电创新产业园的上海电气风电汕头智能制造基地采访时,生产车间一片繁忙。厂区内一台迎风伫立的巨型风机尤其引人注目。“这是目前全国乃至亚洲完成吊装单机容量最大的11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已于近日正式实现发电。它的轮毂中心高度达120米,风轮扫风面积相当于5个足球场大小。在设计风速下,每转动一圈,可发电21.6度,单台机组每年可输出4040万度清洁电能,可减少燃煤消耗0.9万吨,二氧化碳排放2万吨。”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1兆瓦产品经理孙建湖告诉记者。
广东省华海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翟红卫表示,选择在海上风电创新产业园投资建厂,不仅仅是看中汕头良好的投资环境、招商引商的氛围,也看中了这里潜在的市场空间、未来发展的潜力,以及海上风电产业迎来的崭新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