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5分钟 续航200Km 800V快充时代即将到来

发布日期:2022-12-08  来源:华夏时报

核心提示:充电5分钟 续航200Km 800V快充时代即将到来
“充电缓慢、里程焦虑”是新能源汽车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也是车企和车主共同的焦虑。车企也一直围绕着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模式在不断探索,无论是蔚来的换电策略,还是电池厂商不断升级的高密度三元锂电池,似乎都只是在电池容量上下功夫,没有真正解决充电速率的问题,里程焦虑也一直是萦绕在新能源车主心头的阴霾。

在此背景下,800V高压快充应运而生。今年以来,多款搭载800V高压快充平台的量产电动汽车相继上市。在2022年功率半导体技术与应用研讨会上,极氪智能电驱事业部总工刘波透露,国内几乎所有主流车厂都投入了800V高压快充,部分车企今年已经推出了上市车型,而明年,主流车厂全部都会上市高压快充车型。

充电领域三分天下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前3个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471.7万辆和456.7万辆,同比增长120%和110%,市场占有率达23.5%。

新能源汽车的产销大幅提升与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扶持密不可分。汽车产业分析师李伟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核心原因是产品性能以及续航里程的提升。新能源汽车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蜕变,如何解决充电焦虑才是未来发展的根本。”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应对充电焦虑的主流解决方案主要有以蔚来汽车主打的换电,大电流以及高电压。各大车企对于充电方案的选择也可谓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换电技术是蔚来汽车的一大卖点。李伟认为:“蔚来汽车依靠换电技术确实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相比于早年间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换电只需要5分钟,确实速度快,体验好,但是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换电技术弊端也暴露了出来。由于蔚来换电运营成本居高不下,未来发展堪忧。其次换电站数量跟不上汽车保有量发展,电池仓容量有限,最多可装载13块电池组。一旦遇到节假日,车主集中换电必然会出现排队现象。”

与此同时,作为大电流领域头部玩家的特斯拉,目前其超级充电站快充电流可达到640A,可实现15分钟续航250km,这个充电效率,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算是领先的。

在高电压充电领域,首先入局的是保时捷Taycan,在2019年面世。自主品牌方面,比亚迪较是早布局相关技术的厂商,在去年发布了全新概念车型 ecean-X,采用的 e 平台 3.0 搭载 800V 超充平台,可达到充电 5 分钟续航 150km 的快充标准。

除此之外,广汽埃安、极狐、岚图、吉利、长安等众多国产汽车品牌纷纷开始在高压快充领域布局。

汽车行业观察员李旭之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我国各大车企都看到高电压快充市场,产业趋势化日益明显。相比400V平台,在电池电量一样的情况下,800V方案几乎可以缩减一半的时间。高压快充技术是解决补能焦虑的核心,高压充电以其成本低、轻量化、EMC干扰低等优点,将逐渐成为新能源汽车快充的主流路线。”

除了车企外,华为也十分看好这一领域,在去年发布了全栈高压解决方案,能够为车企提供菜单式服务,支撑高压平台车型落地。

800V已开启元年

2022年也被业内人士普遍称为800V平台发展元年。目前已有至少有 10 家车企,包括大众PPE 平台、奔驰 EVA、现代 E-GMP、通用奥特能、小鹏、比亚迪 e 3.0 平台、东风岚图、吉利 SEA 浩瀚平台、广汽埃安、理想等,都在宣传布局 800V 高压平台。

越来越多的车企积极布局,那么800V快充真的那么香吗?

记者梳理发现,大电流充电存在明显的缺点,因为电流的提升将大幅增加充电过程中的产生热量,对电池的散热要求很高,一不留神就会出现危险,而提高电压就从根源上避免了热量过高的问题。

其次,电压升高,如果不提升功率的话,电流将降低,可以有效降低热损耗,进而提升汽车续航里程。以奥迪 PPE 800V 电压平台为例,与之前的 400V 电压平台相比,续航里程增加了 10%。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能源汽车整体利润低的情况下,降低整车车本显得尤为重要。李旭之表示:“整车系统中,如果使用800V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的高压线束往往采用截面积较大的线束,随着电流下降,线束的截面积可以相应减小,不仅能够降低线束成本还能减轻整车重量”。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市场部分搭载800V高压快充平台的电动汽车已经开始量产。资料显示,11 月 19 日,极氪智能科技宣布极氪 001 累计交付量突破 6 万台。

根据民生证券预测,到 2025 年,我国搭载 800V 高压快充平台的新能源汽车将达到 100 万辆,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占有率达到 30%。

李伟认为:“电压的提高,诸多零部件需要重新设计与开发,另外在800V快充平台下,触电及漏电都会造成严重后果,安全问题不容小觑,如何让消费者买的放心用的安心,是车企在竞争中将要面临的核心问题。”此外,碳化硅技术壁垒仍然存在,且车用碳化硅零部件价格高昂,虽然国内厂商已经布局快充领域,但距离真正大规模应用仍有一段路要走。

 
 
[ 行业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6055099号-3

充电桩网 版权所有 © 2016-2018 咨询热线:021-6117 0511  邮箱:sina@heliexpo.cn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充电桩网.本站网络实名:充电桩网-最专业的充电桩行业信息网站